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201周年(精选摘抄103句)


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

1、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200周年纪念活动

(1)、   今年是19世纪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200周年暨逝世140周年。为了推动中国陀学发展,促进国内同行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加强与国际陀学界的联系与合作,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将携手《俄罗斯文艺》编辑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中心和《北方工业大学学报》,于2021年10月22-25日在温州共同举办“纪念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200周年暨逝世14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诚邀各位专家、学者拨冗参加。相关事宜安排如下:

(2)、陀思妥耶夫斯基擅长心理剖析,尤其是揭示人物的内心分裂状态。他对人类肉体与精神痛苦的震撼人心的描写是其他作家难以企及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善恶矛盾性格组合、深层心理活动描写都对后世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3)、《新京报书评周刊》11月5日专题《碎裂而尖锐的灵魂》,作者:王志耕

(4)、比如在《死屋手记》中以西伯利亚被流放的经历为原型,他用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悲悯的心,看到在死刑犯麻木阴冷的表象下一颗颗隐藏着的受伤的灵魂。

(5)、除了对人生选择有所思考,陀氏对国家发展亦有着深刻的理解,对当时正在亦步亦趋地向欧洲学习现代化的俄罗斯抱有强烈的批判。陀氏的宗教信仰使其视人类个性与多样性为自己的社会文化理想。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家与他的时代》中,弗兰克写道:

(6)、    跟你说,斯穆罗夫,我最不喜欢人家不能一下明白,老是刨根问底地问。有的人是简直没法给他们讲清楚的

(7)、他说人是一个谜,我在研究谜,因为我想成为一个人。鲁迅也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人类灵魂的伟大审问者。

(8)、文学复古浪潮,梭罗、卡夫卡、陀思妥耶夫斯基...我们为何要读经典?

(9)、(33)Н.А.別尔嘉耶夫:《俄国魂》,参见索洛维约夫等:《俄罗斯思想》,贾泽林、李树柏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第263页。

(10)、他自诩神的使者,目空一切,却又以僕自称(我一度以为他的自称是私),就连自己安静地想事情都会使用敬语。他可以看着因自己的计谋而死的人像看着墙上的污渍,却也会在亲手终结少年的性命时面色凝重为他祈福。他可以将人玩弄在股掌之间叫对方就算惨死也无法安息而沦为他的棋子,却也能向对方展露出柔和与理解的天使的面孔,施以鼓励的话语。他会像个网瘾少年一样发丝散乱蜷缩在椅子上咬手指,却也会在演奏大提琴时流露出不逊任何一位艺术家的优雅气息让地下室也仿佛被光芒照耀。

(11)、比如《地下室手记》,纪德称这部作品是陀翁文学生涯的顶峰,是他的扛鼎之作,如果你们愿意也是打开他思想的钥匙。

(12)、    从1735年鲍姆嘉通提出美学是一门“感性认识的科学”开始,美学正慢慢变成了艺术哲学,以诠释理性无法企及的“感性认识”问题。这其中,十九世纪的俄罗斯美学思想正是从文学批评和文学实践中找到确定自身话语合法性的前文本。文学批评方面,别林斯基确定了“真”是“美”之前提的美学观。他指出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的魅力在于“诗人的个性得到了充分、透彻和清晰的反映,像普希金的个性反映在《奥涅金》里一样。这里有他的全部生活、全部灵魂、全部爱情。”(1)这表明,美学作为方法论不应从抽象的概念出发,就文学研究而言,作品的内容决定了作品的价值。无论是别林斯基还是稍晚些的车尔尼雪夫斯基,两人都坚定地相信世界存在着能使人得到拯救的美。但是,能够透视人类灵魂秘密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的系列作品中却发现了人类生活无法避免的矛盾和悲剧。这一点倒是与别林斯基接近,后者用《马太福音》第十一章第二十八节中“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来强调苦难是天国荣耀的报偿。只是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苦难审美来说,苦难的报偿仅仅是一种可能性而已。

(13)、活动价 ¥1433   预估到手价 ¥1193

(14)、现在我孤零零的一个人。秋天来临,树叶渐渐枯黄。我待在这凄凉的小城里(啊,德国的小城都是那么凄凉!),没有去考虑下一步该怎么办,心头却充满了刚过去的事件的种种感受,鲜明的印象,不久前这一事件的旋风还在影响我,这股旋风当时刮得我晕头转向,而后又把我不知抛扔到何方。我一直觉得我似乎还在旋风中打转,这场风暴眼看又要过去,顺便将我席卷而去,我又将失去分寸感,没了头绪,旋转得晕晕乎乎,晕晕乎乎,晕晕乎乎……

(15)、在《关于〈陀氏小说中的诗学〉一书的修改》一文中,巴赫金指出,陀氏在小说艺术上有三大发现:

(16)、VIP权益:“PUP小书童”专属服务,主要包括书目查询与推荐、试读章节发放等

(17)、茨威格则完全相反。射手座(天蝎的死敌吧),出生于富有的犹太家庭,字里行间透露着轻松的资产阶级气息:精巧的异国玩意儿,装帧精致的书籍,有礼有节的男仆“一本本拿起来用小棍和掸帚仔仔细细地掸掉书上的灰尘”。从以茨威格为灵感而拍摄的《布达佩斯大饭店》中我们可以获得更加直观的感受。即使面临牢狱,逃亡,战争,疾病,死亡,主角也一如既往轻松地保持精致,礼仪,美。就算处于迫在眉睫的越狱关头也不忘喷上“奢华香氛”,坚守着没落时代的etiquette。

(18)、盼望你们都来认识他,俄罗斯永不褪色的文学巨匠。

(19)、我们人生在世,最要紧的是首先是善良,其次是诚实,最后是永不相忘。

(20)、1845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写出他的处女作——书信体小说《穷人》。1846年1月《穷人》连载于期刊《彼得堡文集》上。1849年因牵涉反对沙皇的革命活动而被捕,并宣布于1849年11月16日执行死刑,但是在行刑之前的一刻被改判成了流放西伯利亚。在西伯利亚,他的身体每况愈下,癫痫症时常发作。1854年他终于得到释放,但是要求必须在西伯利亚服役,直到1858年升为少尉后他才有自己的时间来思考与写作。这十年的经历让他开始反省自己,笃信宗教。

2、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201周年

(1)、博尔赫斯说:”发现陀思妥耶夫斯基就像发现爱情,发现大海那样,是我们生活中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2)、    不需要任何物质形态来表现的某种空灵之美对于陀氏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小说家所青睐的美需要借助某种载体来显现自身的价值,而陀氏之美的载体是“女性”,因为在俄罗斯文化视阈下,女性能和宗教产生直接的联想,如女性的“孩童性”和“圣智索菲亚”。

(3)、每一个人的意识流都在音乐主题的变奏中展开延宕。

(4)、本次会议收取会务费800元,学生凭学生证减半。缴费采用现场缴费方式。差旅自理。

(5)、    在《白痴》第三部第六章的伊鲍里特独白中有一段关于基督画像的叙述。在这段叙述中,伊鲍里特通过一幅画着从十字架上卸下来的基督形象来阐述他对发生在耶稣基督身上奇迹的怀疑,那个能让拉撒路死而复生的救世主并没有摆脱常人的劫数,尸体的姿态完整地揭示了基督生前所遭受的非人折磨,于是,伊鲍里特提出自己的疑问:“如果这位老师能够在被处死之前看到自己的形象,他自己会那样从容升上十字架,像现在那样就死么(吗)?”(28)换言之,救世主自己并不知道他的死亡可能只会引起恐惧和对信仰的怀疑。基督自认为他能拯救世界,能为所有的人去赎罪,但是,这个所有人中的一部分未必能够理解基督的苦心,他的死亡具有最高的道德意义,这种道德意义所传达的真理更多具有神话色彩。

(6)、    мир(世界)的俄文释义为“人类日常生活所有形式的总括,和日常俗世生活相对应的是教会的、僧侣的和宗教的生活”俄语中的мир更强调这个空间中的人和人的生活。空间是人存在的前提,但人之间的相互遭遇或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相互照面”一定是在具体的空间中进行。个体拯救群体是这种“照面”所达成的理解,而理解只有在爱的光芒普照下才能发生作用的事件。遗憾的是,无论是索菲亚(即索尼娅)还是娜斯泰谢,她们所面对的生活或者世界以及这个世界里的人基本上缺少爱。对于索菲亚而言,拉斯柯尼科夫最后向警察自首,但他始终没有认真忏悔自己的罪过。在遥远的西伯利亚,“他感到羞惭,是因为他拉斯柯尼科夫,由于某种盲目的命运的判决,才如此无望无息而又愚蠢地毁灭了”如此看来,拉斯柯尼科夫能够自首,是因为他无法承受杀人后的恐惧,自首变成了自我救赎,但自我救赎后的拉斯柯尼科夫又深感对他的判决是“荒谬”的,换言之,索尼娅对他的拯救行为契合了他的自我放逐心理,流放西伯利亚也无法改变这种拯救仅仅是一种“巧合”的可能性,所以作家自己在论及《罪与罚》中索尼娅存在的价值时也不得不承认“索尼娅是一种难以实现的希望的代名词”而斯维里加洛夫之所以选择自杀,是因为和杜妮娅的对峙唤醒了沉睡在心灵某个角落中如弗洛伊德所言的死亡欲望(破坏欲望)。他虽然一生放荡不羁,但却崇拜真正的美,这美不属于玛尔法,不属于他即将迎娶的小新娘,而属于杜妮娅。“情欲超人”是人间之恶的集大成者,但却因为美的存在而顿生自我阉割的欲望,他用自杀来完成对自我的拯救。

(7)、路易:在断根的文化传统中被“悬在半空,无所归属”的人。

(8)、陀思妥耶夫斯基比其他人更加清楚地抓住了人类的灵魂上的理想,比其他人更为清醒地努力去实现这些理想,比其他人更为强烈地用他的传道影响着其他人。

(9)、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于小贵族家庭,童年在莫斯科和乡间度过。1846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穷人》,受到高度评价。1848年发表中篇小说《白夜》。1849年因参加反农奴制活动而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在此期间发表有长篇小说《被侮辱和被损害的》、《罪与罚》、《白痴》、《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等作品。

(10)、恰逢2021年12月的尾声,想与你们聊一聊这位对我影响至深的俄罗斯作家,一同进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殿堂。

(11)、1873年开始他创办“作家日记”期刊,很受欢迎。

(12)、③、人物与人物:《罪》拉与卢仁、索尼亚、杜尼亚、马美拉托夫、大学生、

(13)、1792年8月,普鲁士王国、奥地利帝国及其他几个君主制国家组成盟军入侵法国,企图对那些叫嚣著推翻君主制、砍掉国王脑袋的巴黎市民实施镇压。愤怒的巴黎民众闻讯后突袭了杜伊勒里宫,并把皇室成员投入监狱,推翻了近一千年的君主制度,也结束了自攻占巴土底狱以来3年的君主立***体,进入了吉伦特派(工商资产阶级)统治阶段。恐惧和愤怒同时充斥着巴黎的大街小巷,煽动民心的政治家以为"攘外必先安内"--必须先清除内部的反动者。1821年11月11日,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在俄罗斯的一个医生家庭,也是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在七个孩子中排名老二。他的父亲是一名退休军医和彻彻底底的酒鬼,工作于莫斯科的玛利亚济贫医院。父亲工作的医院地处圣彼得堡的荒郊野岭,犯人公墓、精神病院和孤儿院便是仅有地标式建筑。这些景象给年纪尚小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穷困者的怜悯深深刺痛着他的心灵。虽然父母不允许,年轻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还是喜欢去医院花园走走,看看那些晒太阳的病人,听他们讲故事,因而接触到了农奴的实际生活

(14)、由于我自己狂热地一心想赢钱,当我跨进赌场的时候,这种贪婪以及诸如此类的丑恶心理可以说是正中我的下怀。大家不必互相谦让,可以公开地为所欲为,倒也是件痛快的事情。为什么要欺骗自己呢?这是一种无聊透顶、挥霍无度的玩意儿!

(15)、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戏剧性强,情节发展快,接踵而至的灾难性事件通常伴随着复杂激烈的心理斗争和痛苦的精神危机,以此揭露出资产阶级关系的纷繁复杂、矛盾重重和深刻的悲剧性。

(16)、(31)ДостоевскийФ.Полн.соб.ТомЛ.: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Наука»,1972–1990,с.20

(17)、他说:“上帝和魔鬼在哪里搏斗,不过是隐藏在人们心中。”借用木心所言,文学作品不是什么崇高的事情,只是让人们在里面了解自己。陀翁的作品就是这样的存在。

(18)、1849~1859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因参加革命活动被沙皇政府逮捕并流放到西伯利亚。十年苦役,长期脱离进步的社会力量,使他思想中的沮丧和悲观成分加重,从而使他流放回来后创作重点逐渐转向心理悲剧。

(19)、结构艺术上的紧张多变性和多元对位性(复调性,对话性)

(20)、除了对自己反对的思想提出异议外,陀思妥耶夫斯基还渴望创造一个基于基督式理想道德的形象,即《白痴》的主人公梅什金。从那时起,陀氏开始相信“按照基督的训诫那样爱人如己是不可能的。地球上的人类受个性束缚,自我成为了拦路石。”他将战胜“人性的法则”的希望寄托于来世。

3、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200周年纪念版文集

(1)、结束在西伯利亚的流亡生活之后,陀思妥耶夫斯基重归故土。在他缺席的十年间,车尔尼雪夫斯基引导的“合理利己主义”统治了俄国思想。这一融合了费尔巴哈的无神论思想、十八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和理性主义思想,以及英国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的思潮成为俄罗斯激进主义的基础。

(2)、22декабря1849года–переломнаядатавжизниДостоевского,таккаквэтомгодуегоприговориликказни.Многоепредсталовновомсветедляписателя,новпоследниймомент,передсамойказнью,приговорсменилинаболеемягкий–каторжныеработы.ПрактическивсесвоиощущениятогопериодаДостоевскийпопыталсявложитьвмонологкнязяМышкинаизромана«Идиот». 

(3)、    伊万的思想和创作成熟时期的陀氏很接近,因为伊万的话传达出的是一种激情,这种激情属于一个被生活和历史所拒绝的人,这个人认为仅有对痛苦者的同情是远远不够的,这个人同时也不想成为制造他人痛苦的材料。很明显,如果不将作家关于痛苦的答案理解为顺从、信仰上帝的同义语,那么由其在《卡拉马佐夫兄弟》提出的系列问题的解决方案将没有任何着落。陀氏的“无法说清楚”实际已经说清楚,即苦难留给人的启示永远大于或超越苦难本身,苦难使人(作品中的人)能够更加接近事实真相。

(4)、我记得读的第一部作品是他在世时的遗作《卡拉马佐夫兄弟》,他所塑造的一个个有血有肉,复杂矛盾的人物性格,一场场激烈的戏剧性冲突,将人性里面的善与恶不可思议得融合在一起。

(5)、    小说中索尼娅的神性和孩童性相关。虽然《罪与罚》没有过多涉及到陀氏作品中比较普遍的“孩童性”问题,但字里行间索尼娅和儿童之间依然存在联系,拉斯柯尼科夫用“孩子是基督的形象啊”(24)来表达儿童和人子的关系,这话源自《马太福音》的“耶稣说,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阻挡他们;因为天国正属于这样的人物”小孩是澄明纯洁的,他们未被污染的灵魂以直觉的方式和上帝沟通,而这种“孩童性”同样也是美的载体索尼娅身上不可或缺的品性。只是索尼娅不是索洛维约夫《三次约会》中被神性迷雾笼罩的美女,也不是勃洛克的“陌生女郎”,她的神性体现为一种被终极痛苦压迫下并如约伯一样对信仰的坚守,她将自己当成神的祭品,让美在无边的苦难中升起,这意味着美源于痛苦,于是,“几乎所有俄罗斯传统意义上的优秀女性都在极端痛苦中挣扎着,作家把她们推向了审美和伦理的制高点”也许不能用传统意义上的“优秀女性”来标识索尼娅,但她身上的那种救赎他人的意志和献身精神无疑散发着神性的光芒。

(6)、《二重人格》中的双影人。“一个意识的分化演化的另构”。

(7)、Достоевскийсдетствамечталстатьписателем.Первыйжеегороман«Бедныелюди»(1844-1845)высокооценилиНиколайНекрасовиВиссарионБелинский,ачетырепозднихпроизведениявошливсписок«100лучшихкнигвсехвремен»поверсииНорвежскогокнижногоклубаиНорвежскогоинститутаимениНобеля.

(8)、(27)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上),耿济之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第92页。

(9)、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世界中,他留下了弥足珍贵极为厚重的文学作品,深邃而辽阔。直到今天我们谈文学、谈俄罗斯,陀思妥耶夫斯基依然是一座绕不开的大山,被反复提及学习、模仿和崇拜。

(10)、    舍斯托夫将陀氏这种具有宗教宿命色彩的苦难意识和基尔凯郭尔的美学思想联系起来,认为与伦理学中那种永远将人置于痛苦的祭坛上不同是,美学思想观照下的苦难(страдания,переживания)之所以闪现美的光芒,是因为苦难会在苦难者的审美意识中回归为一种美,当苦难成为审美的内容时,其涵义会发生改变,苦难的内容甚至被取代,具体而言,陀氏之所以将马卡尔·杰符什金(《穷人》中的男主人公)当成苦难的祭品,是因为作家那时还没有经历流放的辛酸,他对痛苦的理解尚停留在肤浅的伦理层面,但当陀氏从流放地回到首都之时,他对苦难的理解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换言之,对杰符什金来说,苦难并未上升为一种对人生意义的终极思考,但对于拉斯柯尼科夫(《罪与罚》中的男主人公)而言,苦难是他理解人性和忏悔过去的一剂良药。(3)

(11)、    将女性之美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是俄罗斯文学的一种范式,俄罗斯思想家和哲学家索洛维约夫用“永恒的女性气质”(вечнаяженственность)这个概念为俄罗斯女性崇拜范式命名。据考证,此概念在俄罗斯哲学和神学里“与圣智索菲亚等同”而且通过拟人化的过程,使得某些女性渐渐地“与圣母相等同”在俄罗斯文化里,女性天然地与大地相连,女性所携带的悠远的神话“灵氛”(本雅明语)从未在俄罗斯人的意识中消散。女性所充当的能够包容和拯救的功能不但有效地使俄罗斯原始土著宗教的玛科什和东正教圣母马利亚相互对等,而且成为神创造天地之始的背景因素,因为在神说出“要有光”(13)这个“要……就……”句型的时候,索菲亚(София)就已经存在,或至少是同时存在,她先于圣子,因此,她具有获得神之位格的资格。

(12)、(4)(9)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上卷,耿济之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第324页,第329页。

(13)、巴赫金的这种理论可能是受陀氏有关人类本质是自我矛盾的动物的观点的启发而形成的,他反过来又应用于揭示陀氏创作上的主要思维特征和水平状态,不能不说是有相当程度的准确性和深刻性的。在陀氏的小说中,作者让具有不同价值观念的人物汇合在一起,对人生、世界或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坚持自己的主张,有时自己甚至跟自己唱反调(双影人;二重人格),这样,每个人物的心中就是一部旋律繁复的交响乐,同时又是这个世界灵魂大交响乐中的一个声部,一条旋律,所有的人汇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多声部的大合唱,多重奏的交响乐。一个由个体声音组成的众响世界;一个由众响世界组成的个体世界。灵魂中的多调性世界构成了一个深邃繁杂的主观宇宙,灵魂间的多调性世界则构成了一个更加深淼难测的客观宇宙。犹如一部交响乐中的一个个声部,人类精神在层层缠绕的交织中,被推向步步深化和变幻不已的变奏,逐渐显现着人类生活与灵魂的神秘性,莫测性。而作者以此来安排人物的精神结构关系和人物间的结构关系的方法,就称之为“复调对位法”。正如施泰因格在1923年写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自由体系》一书中所说:“陀氏用他的‘交响乐辩证法’对当代所有的相互对抗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地整理,使它们得以实现,把思想变成了一个个单体的角色,并在最后具体化了的思想中仔细考察其中的每个单体的命运。”他在建造“世界中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里,人不是自己世界观的基质和体现者,恰恰相反,人的“思想”才是人的本质。对思想和人物的音乐化处理,在很大程度上是20世纪小说艺术的主要特征之一。列维·施特劳斯说:音乐是灵魂与肉体、空与时、感性与理性、隐喻和其他记号融合的媒体。音乐需要时间,但也否定时间。音乐把聆听时的时间变成共时态的、自律的整体。因而聆听音乐作品就是通过作品内部组织把流动的时间固定化,从而使我们接近了永恒。现代大师发现了音乐能抓住“流动的时间”的属性和表现多层次结构的能力,塑造了多个互为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无限复杂的心理宇宙:

(14)、尼采说,陀氏是“在心理学上唯一可以教我的人”。越到近代,陀氏的研究者,崇拜者越多,而陀氏的世界,仍然大有研究的余地和处女地。

(15)、长篇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完成于1880年11月。

(16)、    《白痴》中的梅什金公爵用“美是很难判断的。我还没有学会审美的本领。美是一个迷”(27)这句话来表达他对美的认知。如果将女性当成美的载体来实现拯救世界的构想,娜斯泰谢无疑是最佳人选。然而,她的人格是否具有某种神性,她所面对的世界是否能被拯救?

(17)、(29)АндреевИ.В.БаскоИ.В.ПравославнаяРоссияврусскойлитературе.М.:ИздательствоФлинта·Наука,2005,с.1

(18)、读他的作品你会感受到强烈的痛苦,被混乱的看似毫无逻辑的语言裹挟在漩涡中,甚至觉得都是在说胡话,被人物之间剧烈的冲突所折磨。

(19)、1845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写出他的处女作——书信体小说《穷人》。

(20)、陀思妥耶夫斯基从小就梦想成为一名作家。尼古拉•涅克拉索夫和维萨里昂•别林斯基对他的第一部小说《穷人》(1844-1845) 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后来的四部作品被挪威图书俱乐部和挪威诺贝尔研究所列入“史上最好的100本图书”之列。

4、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日

(1)、可以发现有那么多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方法,陀学就像红学一样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2)、陀氏在挖掘人的灵魂深度上,主要在于其小说展示了人类心理的畸形变态、神秘莫测和痛苦而崇高的精神体验。

(3)、“当尘世间的人没能通过爱为人们或另一个人牺牲他的自我时,他会陷入痛苦,并把这种情况称为罪恶。于是,他必将不断感到痛苦,对它的补偿来自遵循该法则所带来的天堂般的快乐,即来自牺牲。这是尘世的均衡。否则,尘世将失去意义。”

(4)、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浅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艺术特色,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5)、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于小贵族家庭,童年在莫斯科和乡间度过。1846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穷人》,受到高度评价。1848年发表中篇小说《白夜》。1849年因参加反农奴制活动而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在此期间发表有长篇小说《被侮辱和被损害的》、《罪与罚》、《***》、《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等作品。

(6)、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联合中华商务图书专营店为读者们提供 Dostoevsky 五卷本特惠折扣:

(7)、坊间流传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父亲对待孩子非常粗暴,比如他要求自个的孩子在他上班回来打盹时轮流替他驱赶苍蝇,而且必须保持绝对安静。然而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写传记的作家约瑟夫·弗兰克却以为《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父亲的原型并非作者本人的父亲。父子间的信件包括他们自个的言论都指向父子间的关系十分不错。

(8)、一方面是俄罗斯人的名字非常长,读到后面都还被绕晕。更重要的在于他的作品很难描述出讲了什么,非常庞杂无法用理性分析,充满着戏剧性的冲突与张力。

(9)、在书中宗教大法官那篇,透过二儿子伊万和小儿子阿廖沙那场堪称经典的辩论,在他不可思议的狂想中是陀翁对上帝发出的拷问,基督在大法官的额头温情的一吻,大法官一哆嗦打开门说:去吧不要再来……当时读到这里内心极为震撼。

(10)、书中拉斯柯尔尼科夫在混乱中高烧中说出的胡话脑子里的幻象,不断拷问自我灵魂,也挖掘到最隐秘幽暗的人性深处。

(11)、这个人物几乎是文豪野犬里塑造得最富有矛盾的角色了,高傲与谦卑,阴险与真诚,邪恶与神圣,毒辣与温柔,冷淡与癫狂,不修边幅与从容优雅,看似不能共存的元素全都糅合在一起,造就了从不同角度揣摩能得到完全不同体会的立体效果。

(12)、作者简介:郑永旺,辽宁大连人,男,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俄罗斯宗教哲学和俄罗斯文学研究。代表性著作有《游戏·禅宗·后现代——佩列文后现代主义诗学研究》《俄罗斯东正教与黑龙江文化》《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理论分析与文本解读》等。

(13)、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年11月11日—1881年2月9日),俄国作家。

(14)、走近他的精神世界,对于人存在的意义、人性隐秘的深处、对于信仰、世界的黑白参差、如何看待自我他人世界,我们越走近他,越看到自身的渺小人性的卑劣和精神的伟岸。我想,这就是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最根本的意义。

(15)、两百多年过去了,俄罗斯文学过时了吗,为什么我们今天仍然要读陀思妥耶夫斯基,他的文学作品为我们这个时代留下了哪些精神的依托?

(16)、(7)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下卷,耿济之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第593页。

(17)、    陀氏赋予《白痴》中娜斯泰谢的美一种巨大的足以翻转整个世界的力量,但是,在给梅什金的信中,她坦然承认虽然她可以翻转整个世界,但她宁愿放弃这个世界。而这种放弃隐藏着美拯救世界的另一种方式,即通过毁灭实现复活的目的。据维克多·伊凡诺夫考证,“娜斯泰谢的名字源自希腊文安娜斯塔西亚,这个名字意味着复活”从这个意义上讲,罗果静杀死娜斯泰谢就如同安德列耶夫在《加略人犹大》中所刻画的犹大背叛耶稣一样,实际是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通过死亡娜斯泰谢在尘世的罪孽被清洗,同时她的死让围绕在她身边形形色色的男人重新认识到她的非同凡响,只是这种方式过于残酷。

(18)、购买链接:https://m.tb.cn/h.fTOEPht?sm=91aa82

(19)、巴赫金的对话性和复调式结构理论的基础是他的镜像论,他认为,人以两种方式存在,一种是“我之自我”,即具有自我意识,在自我中体验着的主体自我,亦即自我心中之我。另一种是自我之外的客体化的“他者”,这“他者”既包括别人,也包括他人眼中之我,肉体之我,还包括主体经过创造客体化了的自我,如小说中的人物、戏剧中的角色、水中的倒影,镜子里自我的映像(镜子:自我意识的自省镜面)。“我中之我”异于:a镜中此时的我;b、主体客体化了的“他人中之我”;c、主体性的他人之我。而“镜子中的映像永远是某种虚幻;因为从外表上我们并不像自己,我们在镜子前体验的是某个‘不确定的可能的他者’,因此,我们试图寻求自我价值的位置,并从他者身上在镜前装扮自己。”即借镜像而装扮自己,因为在镜中的自我映像是自我与他者(世界)结合的产物,是已经客体化了的自我,因此其与自我就形成了既否定又肯定的关系。“当我看到镜中的自我,我就被他人的灵魂控制住了,”(回声女神科厄被那喀索斯控制住了,那喀索斯被自己的影子控制住了),借此“我可以像体验自我一样体验他者”,他者、世界,借此进入了自我,“在他人身上才给我活生生的审美的(和伦理的)对于人的肢体和经验的具体内容令人信服的体验”。经过客体化了的自我——这种既有部分自我,又有部分他人的镜像中介,人在自我与世界间才建立起了相互沟通又相互排斥性的联系,由此才能自我理解和理解世界。这种主体自我与外部镜像之间的关系,决定了人的思维与语言的分化矛盾性质和对话交流性质。人通过分化的自我,在进行着人与自我、人与世界的对话。而人与自我、人与世界虽能相互沟通和转化,但却永远也不能完全重合,永远处在理解的极限和中途,不能完全理解,通过镜像中介,人只能部分理解别人和自己。人与自我,人与世界就这样在差别中互证着,矛盾着,对抗着,由此显示出人与世界、人与自我关系的全部复杂性和可能性。客体化的自我的这种既肯定又否定的关系便是一种对话性。这样巴赫金就得出了对话性是思维和语言的本质特征的结论。不过在巴赫金看来,小说语言的全面对话性在陀氏之前还不充分(古希腊《厄特科特拉》与《对话录》),以前作家创作的人物都还未获得彻底完全的独立状态,多是作家的一种内心独白,是作家任意摆布的工具,只有到了陀氏,人物才摆脱了作者,具有了与作者、与观众,与其他人物平起平坐的地位,人物才有了一个“一体双声”的灵魂,因此才有了响彻全书的对话性,人物的内心世界才真正成了一个“众语喧哗的世界”。

(20)、③、小说的全面对话性,由具有不同价值观念的人的平等对话形成全书的复调性结构。

5、陀思妥耶夫斯基全名

(1)、陀氏的描写秉承了天蝎座作家一贯的风格:过度敏感,窒息的压抑,每一丝感情波动都神经质地夸大。此段描写中情感的关键词全部是激烈且负面的:不快,懊丧,烦恼,疯狂,激动,害怕,大发脾气,心慌意乱,张皇失措。陀氏的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几乎无一例外地体弱多病,深陷贫穷。男性大多是彻头彻尾的酒鬼,在犯罪的念头间摇摆不定,女性则神经过度敏感,甚至随时可能休克。米兰昆德拉因此一向厌恶陀思妥耶夫斯基。1968年苏联军队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后,一位朋友向失去生活来源的昆德拉介绍了一份出演《白痴》舞台剧的工作。在《一种变奏的导言》里昆德拉写到:我因此重读了《白痴》,我明白就是我饿死,我也不能干这工作。那个世界充满了过分的举动,阴暗的深刻性,和咄咄逼人的感伤,令我厌恶。与昆德拉不同,山本耀司曾在采访中表示他读过陀思妥耶夫斯基所有的书,还特别强调“所有的”。联想到他做的衣服,山本耀司喜爱陀氏也不足为奇。

(2)、    蓝色(голубойцвет,这是按耿济之的译法)具有神性,蓝色是通过神的语言说出的能够和真理相匹配的色彩。如果说索尼娅的名字和圣智产生联想仅仅是一种偶然,那么她那天蓝色或蔚蓝色的眼睛表现出神性的光辉就是某种必然了。但是,这种色彩和名字所传达的灵性依旧可能是表象,真正使索尼娅具有拯救力量的是她非同凡响的经历、她在苦难中对信仰的顽强坚守和她本身的“孩童性”。拉斯柯尼科夫能够跪在她面前,吻她的脚,就像圣经中圣徒们吻基督的脚一样,因为基督注定要通过惨烈的死亡来换取对人类的救赎,而索尼娅用年轻稚嫩的少女身体来赎罪。所以,拉斯柯尼科夫才能说出“我不是向你下跪,而是向人类的一切苦难下跪”(20)的话来。拉斯柯尼科夫不明白,索尼娅是如何平衡自身中污秽与圣洁这两种情感的,他坚信这样的人一定在痛苦的深渊中挣扎,所以他劝索尼娅“干脆投河自尽,了此残生”索尼娅之所以没有“了此残生”,是因为“她想到了罪恶,想到了他们,那些孩子们”(22),此处的грех(罪恶)其意为“винапередБогом”(人在上帝面前的罪过)。虽然小说中对这个罪恶并没有深入解释,但从上下文中不难看出,这个词表示人的原罪,但更多地表示人之所以有罪恶,是因为抛弃了上帝,在她眼里,拉斯柯尼科夫对信仰的怀疑恰恰是他身上存在罪恶的原因,而摆脱罪恶的唯一办法是相信奇迹,就像拉撒路在基督耶稣的呼唤声中复活一样,人只有彻底将自己献给上帝,诚心忏悔,必将清洗罪孽。苦难是奔赴天国的第一道门槛,只有近距离触摸苦难,才能与神同在,因此,索尼娅愿意佩戴被拉斯柯尼科夫杀死的丽莎维塔的十字架。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拉斯柯尼科夫并未真正理解苦难的价值,在西伯利亚服刑期间,“他那变得冷酷的良心并没有从他以往的所作所为中找到特别可怕的罪恶,除了那个任何人都会碰到的简单的失策之外”如此看来,索尼娅并没有真正拯救拉斯柯尼科夫,她这个人物所具有的神性价值就打了折扣。

(3)、阿贝尔加缪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给自己带来震撼心灵般的感受。“并在他的诸多作品中留下印记。

(4)、比如《罪与罚》中,男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杀死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太,他有一套自洽的逻辑理论:只是杀死了一个对社会毫无益处的人,一个虱子,不会受到良心的谴责。然而事实是他终日生活在恐惧中惶惶不可终日。

(5)、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完整传记显示,作者在有生之年就得到了认可。然而,他的作品获得了最大的成功是在他去世之后,特别是伟大的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承认,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唯一一位作家-心里学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他的老师。

(6)、几乎整部作品都是一位生活在地下室郁郁不得志的小公务员病态般的自述和心理活动,透过他的口探讨人的自由意志、身份的自我认同、理性与非理性的辩驳等诸多哲学命题。

(7)、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年11月11日-1881年2月9日)-俄罗斯作家、思想家、哲学家和时评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罗斯现实主义传统的创新者,但是在作家的生活中并没有得到同时代人对他的充分肯定。

(8)、(3)在舍斯托夫看来,这种变化主要体现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已经把苦难和宗教捆绑在一起,作家认为人只有通过类似受虐的赎罪才能获得某种灵魂上的慰藉。参见ШестовЛ.Избр.Соч.М.: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АСТ,1993,с.159-1

(9)、10月22日,报到(14:00-22:00)

(10)、(1)(34)别林斯基:《文学的幻想》,满涛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第319页,第375页。

(11)、购买链接:https://m.tb.cn/h.f6QGBVC?sm=33c20e(请复制至浏览器打开)

(12)、在他的作品中会看到人性的深刻、信仰的力量、一股全新的生命力在内心闯荡。

(13)、苏珊:迷失于母性和妻性中的人,被男人使用过了。

(14)、有人说:“托尔斯泰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广度,而陀思妥耶夫斯基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深度。”

(15)、他是十九世纪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坛殿堂级人物,一生都极为坎坷、悲壮、充满着戏剧性命运的哀歌。将所思所想都倾注在作品中,铸就了一部部不朽的著作。

(16)、(11)(12)(15)(18)(26)金亚娜:《期盼索菲亚:俄罗斯文学中的“永恒女性”崇拜哲学与文化探源》,人民文学出版社,200第67页,第67页,第68页,第78页,第313页。

(17)、我想,在那么五分钟里,我手头大约一共有四百弗里德里希。这时候我离开赌场就好了,可是我产生了一种奇怪的心情,要向命运挑战,跟命运拼搏一番。我押上按规定是最大数目的赌注——四千盾,结果输了。我冒火了,掏出身边所有剩余的钱押上去,又输了,于是我恍恍惚惚地离开了赌台。我甚至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直到快吃饭的时候才把我输钱的事告诉了波丽娜·亚历山德罗夫娜。在这以前,我一直在公园里徘徊。

(18)、    但在陀氏的笔下,美的载体索尼娅是以一种异常的方式首次亮相于拉斯柯尼科夫眼前的。这个戴了一顶插着鲜艳火红羽毛的圆顶草帽的十八岁女孩在众目睽睽之下,顺从地等待和临死的父亲告别。对于拉斯柯尼科夫而言,眼前的索尼娅和任何其他从事类似职业的人没有太大区别。她不具有任何神性。第二次见面情况已经发生变化,通过拉斯柯尼科夫的眼睛,读者面前的索尼娅成为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现在她是一个穿得很朴素甚至很寒酸、且非常年轻的姑娘,几乎像个小女孩,举止端庄文雅,一张明朗但又有几分胆怯的面孔。”(16)尤其让拉斯柯尼科夫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她“那对温柔的蓝眼睛,这双眼睛竟能闪耀出这样的光芒、这样严厉的强烈感情”用蓝色(голубой)来形容妓女的眼睛很不寻常,在看似平凡的描写中隐藏着作家试图将索尼娅抬到神之位格上的意图。голубой(确切地讲,应译为天蓝色或蔚蓝色)在俄罗斯文化中和神存在着隐秘的联系,比如索洛维约夫的“《三次约会》中的蔚蓝色和光亮具有极强而且确定的象征意义”弗洛连斯基将蔚蓝色或天蓝色的宗教内涵及其和神的隐在联系进行了更为神秘的表述:“需要特别指出,天(蔚)蓝色(голубойцвет)和天空的浅蓝色是用神的语言来表达永恒真理的颜色,正是因为这种颜色用神圣的语言说出,所以它才能成为人类不朽的象征,从这种不朽象征流出的还有死亡的颜色、忧伤的颜色和哀悼的颜色。”(19)

(19)、那么,200年后,我们为什么依然需要陀思妥耶夫斯基?

(20)、温州市瓯海区茶山高教园区温州大学南校区育英图书馆学术报告厅

(1)、活动价 ¥255   预估到手价 ¥225

(2)、迪尔西:19D:洞察一切的爱,历经沧桑的慈爱。

(3)、陀思妥耶夫斯基患有癫痫病,9岁首次发病,之后间或发作伴其一生。《***》中,梅什金公爵也患有癫痫,不得不以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有意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