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穷人(精选摘抄127句)


陀思妥耶夫斯基穷人

1、陀思妥耶夫斯基穷人分析

(1)、别林斯基为这一幕深深吸引,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别林斯基在他们首次会见时,高度赞扬了这一场景。“那掉落的扣子!亲吻将军的手的那一刻!再也没有这位不幸主人公的同情,唯有恐惧!这份感激之中,是恐惧!”握手中展示了微妙的情感,内含对卑微的杰符什金的平等的认同,作为一个象征出现了两次。

(2)、19世纪30年代正是欧洲资本主义巩固发展时期,俄罗斯也面临着变革性的转型。彼时,在俄国的土地上掀起了一股推翻专制制度和转变社会性质的革命思潮。

(3)、                                                       ----陀思妥耶夫斯基

(4)、在西伯利亚,陀陀的思想发生了巨变。想想自己这几年先是一炮而红成了文坛新星,却因为触碰政治差点被处死,不禁痛苦万分。这痛苦显示到身体上,就是隔三岔五的发羊癫疯。就在这个时期,他结识了当地税务员的妻子,玛丽亚。玛丽亚非常同情陀氏的遭遇,而常年缺乏关爱的陀氏将这种同情视为了爱情,爱得死去活来的。

(5)、“我以所有神圣之物起誓,我希望加入唱诗班,和他们一起高喊‘和散那’那些歌词已经快要脱口而出,快要从我的胸膛中涌出……”

(6)、最后,托尔斯泰的写作变成了特意撰作的纯粹自传,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我们见不到他个人的片麟只瓦,他就如同莎士比亚般客观,无意谈论自己。这并不意味着他没有在书里抒发自己,他有抒发,那些结局中出现的基督般的人物就是他自己……但他不像托尔斯泰那样在所有主角里投射自己。

(7)、“姚纳讲得着了迷,把心里的话统统都对它讲出来……”,小说也就在这意味深长的叙述中结尾。

(8)、俄罗斯思想将会刷新我们的人性,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这种思想的终极完美的体现。尽管有些不够连贯,形式上也有明显的缺陷,长篇大论的对话和描写无休无止,以至于我们读书花的时间要比书里人物实际经历的时间还要漫长……尽管有千万个艺术上的瑕疵,我们还是禁不住被引来读他。我们觉得更伟大的艺术家自有其人,但更伟大的“人”,几乎绝无仅有。拉斯柯尔尼科夫对索尼娅说,“我不是在你面前跪倒,我是在所有受苦的人前跪倒。”这可能就是他所有作品的主旨。

(9)、到最后将军实在烦不胜烦了,疾言厉色地让他“滚出去”,结果他回家后就卧床不起,一命呜呼。

(10)、尽管这样,我们还是很容易忽略许多值得一读的书。从个人经验来说,我们常常有幸发现,如果有一位批评家把一位作者介绍给一位新读者之后,他俩就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11)、像《地下室手记》和《罪与罚》一样,《群魔》作为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俄国虚无主义持续斗争的组成部分应运而生。基里洛夫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所塑造的最出色的人物之他认为,上帝只是人类由于痛苦和对死亡的恐惧而产生的想象,他想自杀仅仅是为了显示人类自身最强大的意志力。陀思妥耶夫斯基使基里洛夫貌似具有《白痴》梅什金公爵那种天启般的直觉和感受,但却揭示了这种与基督的信仰分离的宗教情感变成世俗的主观想法之后产生的可怕后果。“基里洛夫对人的神化导致他的自我毁灭以及整个人类的毁灭。”陀思妥耶夫斯基以令人吃惊的先见之明描写了从他那个时代到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始终与革命理想形影不离的道德困境。

(12)、从这个题目就能看出小说的中心思想是讲述了弱势群体的如何被欺凌。

(13)、约瑟夫·弗兰克(JosephFrank,1918—2013)普林斯顿大学比较文学荣休教授,斯坦福大学比较文学和斯拉夫语语言文学荣休教授。代表作五卷本《陀思妥耶夫斯基》(1976—2002)曾获美国全国图书评论俱乐部奖(传记类),两次(美国大学优秀学生联谊会的)克里斯蒂安·高斯奖,两次(现代语言协会的)詹姆斯·拉塞尔·洛厄尔奖,《洛杉矶时报》图书奖以及另外一些荣誉。另著有《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1991)、《宗教与理性之间:俄国文学与文化随笔》(2010)、《回应现代性:文化政治随笔》(2012)等。

(14)、有时他挖得太深,我们只能将之理解为夫子自道。比如他自己这么忏悔:

(15)、操心、烦恼、失败把可怜的爸爸折磨得苦极了:他变得多疑而暴躁,常常近乎绝望,他开始不注意自己的健康,着点凉,马上就病倒了。他没有受多久的痛苦就去世了,那么突然,那么意想不到,我们受了这个打击,有好几天精神失常。妈妈好象失去了感觉似的,我甚至怕她会发疯。爸爸刚一死,债主们就好象从地底下钻出来似的,成群结队地涌到我们家里来了。我们把所有的东西统统给了他们。我们把在彼得堡城郊的那所小房子也卖了,那是爸爸在我们搬到彼得堡半年之后买的。我不知道其余的事情是怎样了结的,可是我们自己落到了无家可归、没有栖身之处、没有饭吃的地步。妈妈害着消耗体力的病,我们没法养活自己,我们无以为生,面前只有死路一条。那时候我刚刚满十四岁。正在这当儿安娜·费多罗夫娜来看我们了。她老说她是个女地主,跟我们沾亲。妈妈也说她跟我们有亲,不过很远。爸爸活着的时候她从来没到我们家来过。现在她眼睛里含着眼泪来了,说她很同情我们;她吊慰我们的损失,怜悯我们穷困的处境,她又说这全是爸爸自己的错:说他过日子不量入为出,奢望太多,说他过分相信自己的力量。她表示愿意跟我们更亲近一点,提议忘掉双方不愉快的事;妈妈声明从来没对她怀过什么怨恨,她就落下泪来,带妈妈到教堂里去,给亲爱的(她这样称呼爸爸)做安魂祭。做过之后她就郑重地跟妈妈言归于好了。

(16)、瓦尔科夫斯基这样的地主资产阶级就应该被消灭,他作为丑恶的代表人物,瓦尔科夫斯基这个地主资产阶级的形象可以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可以与巴尔扎克的的葛朗台,可以与果戈里的乞乞科夫想媲美。

(17)、他很有学问,我却很笨,什么也不懂,没有看过书,一本书也没有看过……这时候我以妒羡的眼光望了望那些长长的搁板,它们有多少书作伴呀。我一肚子的懊丧、愁闷和气氛。我一心想望,并且立刻痛下决心,要把他的书都看完,一本也不漏掉,并却愈快愈好。我不知道怎么会产生这种主义,大概是我以为掌握了他懂得的一切,我就有资格跟他交朋友了。

(18)、说明她充分认识到她父亲的罪恶和违背良心的道德底线。

(19)、这个典型人物代表着整个地主资产阶级的心狠手辣,卑鄙无耻,压迫、掠夺、贪婪、自私、占有性,作者都借这个人物表现的淋漓尽致。

(20)、第二段(3—11自然段,从“睡觉还早”到“久久坐在床前”):讲桑娜出门探望丈夫的渔船,结果走进了西蒙家,意外地发现西蒙已经病故,她把西蒙留下的两个孤儿抱回家,然后忐忑不安地继续等待丈夫。

2、陀思妥耶夫斯基穷人

(1)、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样描写穷人,那些可怕的沉默的最底层的穷人,带着他的悲悯、感伤与爱。1845年冬天陀式的初创作品《穷人》,一经发表便惊艳了俄罗斯文坛。在星河璀璨的俄国文学界,陀式艰辛复杂的生活经历造就了他的创作道路和文学深度。

(2)、在俄罗斯文学中,任何人亮相文坛的掌故都不及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样生动,也没有人引起了他这样广泛、惊人的骚动。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己的说法是人尽皆知的,尽管他在很大程度上夸大了自己的天真和幼稚,并使其带有感伤色彩。

(3)、坐牢流放,生命的大起大落,死里逃生,是他对人生,社会生活有了刻骨铭心的认识。

(4)、与前面的“小人物”形象相比,这类“小人物”体现了俄罗斯19世纪中后期的时代精神,他们在面对俄罗斯社会和历史发生巨大变革的过程中,都紧张地思考着。

(5)、这两段话概括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大部分的审美活动,一面是深扎于俄国社会土壤的白桦树根,承载俄罗斯土地与历史的厚重;另一面是穿透人类心脏的玫瑰荆条,鲜血淋淋却散发思想的光辉。约瑟夫·弗兰克所写《陀思妥耶夫斯基》前四卷,已经描绘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大半生的创作与人生。本书的第五卷《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的巅峰,1871-1881》2022年3月将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贝贝特的“文学纪念碑”推出。

(6)、陀思妥耶夫斯基《穷人》中的灵感和倾向很大程度上由臭名昭著、不公正的农奴制度所激发,他亲眼目睹农民遭遇的残暴,这让他深受刺激。年轻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积极加入文学运动和社会政治思想运动,致力于将俄国农民从奴役中解放出来。

(7)、老波克罗夫斯基由于妻子泼悍而痛苦,染上了不良的嗜好,几乎总是醉醺醺的。他妻子经常打他,赶他到厨房里去睡,最后他变得习惯于挨打、受虐待而不出怨言了。他还不很老,可是由于染上不良的嗜好,几乎头脑糊涂了。人类高尚的感情在他身上唯一的迹象就是他对儿子的无限的爱。据说年轻的波克罗夫斯基长得跟死去的母亲一模一样。莫非就是对从前那个贤惠的妻子的回忆才在潦倒的老人心里产生了对他这样无穷无尽的爱吧?老人除了讲他儿子以外,再没有别的话可讲,每星期总来看他两次。他不敢来得太勤,因为年轻的波克罗夫斯基受不了他父亲的来访。在他所有的缺点中,无疑地,头一个最重要的缺点就是他不尊敬父亲。不过,老人有时候也确实是世界上最讨人嫌的人。第他非常爱问长问短,第他一刻不停地说些最无聊、最没条理的话和问题打搅儿子工作,最后,有时候他竟喝醉了酒来了。儿子渐渐地劝老人戒掉不良的嗜好,不要再问长问短,不要一刻不停地唠叨,最后,弄到他样样都听儿子的话,象听神谕一样,没有儿子的许可就不敢开口。

(8)、“不管到哪里、不管做什么事情,我都要走极端。我的人生已经脱靶了。”

(9)、车夫姚纳向马诉苦的经历意味深长,令人深思:人们都在忙碌着,有谁可曾真正关心那些渴望关心的人,有谁真正关心别人过得怎样,心情如何?

(10)、在各种场合吹牛,但凡有人要扯文学素养,扯什么王蒙舒婷莫言,扯什么村上春树渡边淳我就跳起来大叫我读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周围人对我一下子尊敬起来,倍儿有面子!人家再问:你读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什么呀,我一串唾沫星子喷出来:“我读的是白夜、穷人、群魔和白痴!”(幸好标题短,我能背得出)

(11)、好了,再见吧,我最宝贵的好朋友,瓦连卡!我尽我的能力给您描写了这一切。今天我一整天老是想着您。为了您,我的亲人,我的整个心都痛了。是啊,我的宝贝儿,我知道您没有一件暖和的大衣。唉,彼得堡的春天啊,又是风,又是雨夹雪,真要了我的命,瓦连卡!这种天气真是妙不可言,求主保佑我躲开它才好!宝贝儿,别因为我写成这样而责怪我;我没有文才,瓦连卡,任什么文才也没有。但愿我有文才就好了!我不过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只是想写点什么使您开心罢了。是啊,要是我以前好歹学过点什么,那情形就不同了,而实际上我学过什么呢?一点也没学过。

(12)、《木木》以这种社会的大动荡为背景, 描写了一个在毫无意义的反常生活构成的整个这种地狱般的环境里,使人肝肠欲断的故事, 由此向人们展示了在农奴制专制统治下, 广大人民的人性被扭曲的畸形的生活。

(13)、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年11月11日—1881年2月9日),俄国作家。

(14)、但丁有言:“人世间不会想到,在世界上播种神书要流出多少鲜血。”陀氏越想要从荆棘丛中伸出手求救,越有尖锐的刺扎进干涸的喉咙。

(15)、心理扭曲的北漂青年因为交不起房租,杀死包租婆老太,侥幸逃脱后在失足妇女的感化下自首——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

(16)、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殿军之并没有像列夫·托尔斯泰那样活到两个世纪之交,但却得风气之先,预示了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到来。绝非偶然,他被许多现代主义作家们奉为“导师”,他的小说则引起他们的强烈共鸣。不过,具体说来,他们所共鸣、接受或吸收的东西各不同,见仁见智,因人而异。有的只是细枝末节,比如:普鲁斯特欣赏的似乎是构成他的创作魅力的“单调重复”的特色:如纳斯塔霞和格鲁申卡“表情神秘莫测”“可爱的面貌会风云突变”,虽“千变万化”仍然是“同一种女子”;还有《罪与罚》中的“凶杀之屋”与《白痴》中“阴森的凶杀之屋”,两者同样“妙不可言”。有些作家则触及思想内容。例如,纪德激赏的是善恶同对立情感的共处和“同步性”。卡夫卡深切同情的是其体现非正义的、与人敌对的社会中的个人的存在,以及孤独感和异化感;他的《变形记》受到《地下室手记》的启发。加缪共鸣的是其作品中提出“荒诞的问题”,而且如果说加缪青年时喜爱伊凡违抗上帝,那么他后期则是肯定这位“导师”拒不接受(为社会正义而斗争的)革命手段。萨罗特引为同调的是其写人物的“一种倾向”;把“有血有肉的人的‘类型’”转变为“简单的概念性等东西,带有某些尚未挖掘出内心状态的人”……凡此种种,可说是各取所需,出发点是各自的文艺观点或政治观点,有的是削足适履,为自己的创作流派张目。不过,依我看来,这位“导师”之所以得到他们公认,主要还在于与他创作中存在着他们思想上和美学上共同喜爱的东西。

(17)、①一个银卢布合三个半纸卢布,所以书价合三十五个纸卢布。

(18)、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描写带着一种狄更斯式的哀婉,特别是描写这位老汉护送自己受人尊敬、受过教育的孩子的灵车走向最后安息之地的场景。

(19)、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年-1883年),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20)、波克罗夫斯基是个贫穷的、非常贫穷的青年人。他的健康不允许他继续求学,因此,我们只是由于习惯才叫他大学生。他过着那么俭朴、温顺、安静的生活,在我们屋里从来听不见他的声音。从外表上着,他的样子那么怪,走路那么不灵便,点头行礼那么笨拙,说话那么古怪,起初我看见他总忍不住要笑。萨莎不住地跟他淘气,特别是在他教我们功课的时候。他又是个脾气暴躁的人,老爱生气,为了一点点小事他就大发脾气,骂我们,埋怨我们,常常没教完课就气冲冲地回到自己屋里去了。他常常一连好几天坐在自己屋里看书。他有很多书,全是很贵重、很罕见的书。他还在别处教点课,多少得些报酬,只要钱一到手,他马上就去买书。

3、陀思妥耶夫斯基穷人读后感

(1)、小宝贝,您说您愿意详细知道我的生活情况和我周围的一切。我的亲人,我很乐意地赶快来满足您的愿望。我从头讲起吧,小宝贝:这样可以有条理一点。首先,在我们这所房子里,在前门进来的那些楼梯是非常普通的;特别是正门的楼梯,干净,明亮,宽阔,全是生铁和红木做的。可是后门的楼梯您就别问了:那是螺旋形的,潮湿,肮脏,梯板都裂了,墙上那么油腻,手一挨上就粘住了。每一个楼梯口的平台上都放着些箱子、椅子和破柜子,到处都挂着破布,窗户都打破了;那儿还放着些小盆,里面装着各式各样的脏东西,渣滓、垃圾、鸡蛋壳和鱼泡泡,气味难闻……总而言之,糟透了。

(2)、“我被独自一人留在世上,”他写道,“我感到自己完全崩溃了。我现在找不到一点活着的意义,真的找不到。”《时代》失败了,它的编辑暂时无法偿还债务,他欠了1400镑的账单,还有700镑的口头债务。他疯狂地开始写小说还债。最后,为了躲开债主,他不得不出国避风头。他经历了四年不可思议的极端困顿,甚至于为了活下去把“身上最后一根丝线”也典当掉了。

(3)、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是19世纪群星灿烂的俄国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与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人齐名,是俄国文学的卓越代表,他所走过的是一条极为艰辛、复杂的生活与创作道路,是俄国文学史上最复杂、最矛盾的作家之一。即如有人所说“托尔斯泰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广度,陀思妥耶夫斯基则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深度”。

(4)、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同时代人将基本上视其为果戈理的继承者,当今的批评家则关注于他对果戈理的人物和主题的“仿拟”创造,即他将诙谐和诡异的笔调转换为感伤主义的悲喜剧的形式。这些观点无法自圆其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反转了《外套》中嘲讽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的一些形式特征。这种反转并不颠覆果戈理的重要地位,反而加强了他明显的“人道”主题。果戈理的叙述技巧在于他在读者与人物之间形成了一种诙谐距离,防止读者产生情感认同;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反其道而行之,舍弃讽刺特征,而代之以感伤主义的书信体形式,重构了杰符什金的人性和理智。

(5)、这个可怜的老人对他的彼谦卡①(他这样叫他的儿子)简直不知该怎么夸奖和喜欢才好。

(6)、进入19世纪40年代,果戈理在继承普希金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小人物”的主题。

(7)、人在同类中找不到知音、知己,只好到异类中去寻找;而小母马居然似乎比人类更具有友善和亲和力,它“嚼着草,叫着,对它的主人的手喷气”。

(8)、鬼魂复仇张扬了个体觉醒意识,也审视了人的生存意识,同时复仇“成功”也是对小人物的心灵慰藉。

(9)、第五卷聚焦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俄罗斯文坛最终地位的确立,作家在这十年间写作了《少年》《作家日记》及其登峰造极的杰作《卡拉马佐夫兄弟》,传记重现了这些作品的创作历程。其中《卡拉马佐夫兄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后的作品。小说源于一桩真实的弑父案,描写老卡拉马佐夫同三个儿子之间的尖锐冲突,以及弑父案件的法庭审判。表面上看这是一桩弑父案,而受害人的几个儿子在某种程度上有串谋之嫌;在深层次上,这是一幕关于人精神的戏剧,讲述了一个情欲、信仰、理性与自由意志间的道德角斗。作家擅长使用的所有元素最终都汇聚到这部作品里来了,小酒馆的密谈,客厅里的风波,在某一个场合下忽然聚集了许多角色,因为某一事件爆发出各种议论、独白、内心戏……都在这本书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处理得也最为成熟。《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的巅峰,1871-1881》以大量的篇幅还原了这部小说诞生的来龙去脉,并以200页的篇幅,逐章全景式解读了这部博大深邃、影响深远的作品。

(10)、从此,维林失去了生活的全部希望,回到驿站后,整日郁郁寡欢,借酒消愁,最终含恨而终。

(11)、这背后其实是一种理论,认为只有伟大的痛苦才是灵魂的最终解放。换句话说,托尔斯泰为了能够戴上纯粹艺术家的光环不得不写,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目视前方,想被当成先知。

(12)、本书的译者也大都持严肃的态度。特别是负责翻译《作家日记》的张羽、张有福同志和《书信集》的朱逸森、郑文樾同志,由于这两书原著篇幅很大,而内容又多重复或无多意义之处,只能选译,他(她)们在翻译之前,先得研读全书,进行比较和筛选。而张羽同志还不厌其烦,在通读全集时对其中各篇文章逐一作了卡片(内容提要),然后通过对比,决定取舍。因此本全集中的《作家日记》和《书信集》虽系选本,基本上囊括全书的重要部分。

(13)、在黑暗中看见最亮的光:文学史上那些失明作家 / 赵彦

(14)、他还有一种超凡的奇特本领,让他的角色脱颖而出。托尔斯泰的作品里我们会觉得空气很稀薄,很难呼吸,那是暴风雨前的平静;而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我们能感到风暴自身正在苏醒的生机和自由。

(15)、1845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写出他的处女作——书信体小说《穷人》。

(16)、弱势为何成为弱势,是因为有像瓦尔科夫斯基这样卑鄙无耻的地主资产阶级。

(17)、《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恶魔斯梅尔加科夫因为坚强而憔悴,不论你怎么说,这是肉体的真实。这恶魔忏悔时说的话几乎和上面所引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己的话如出一辙(12):

(18)、自此,昔日与文学几乎绝缘的穷苦百姓、贩夫走卒、失意小官, 纷纷走进俄罗斯的文学殿堂,成为文学作品的主人公。

(19)、在狱中,陀氏唯一能读的书只有《圣经》,他的虔诚信仰使他的灵魂自由地在空中飘浮,纵情指挥书中的每一具肉体,尽力贴近“上帝”。上帝是陀氏笔下难以避免和难以寻求的。当伊万·卡拉马佐夫以不可遏制的固执询问:“有一个上帝吗?还是没有?”陀氏借基里洛夫之口呼喊:“上帝把我折磨了整整一辈子。”陀氏的信仰永远在两级摇摆,一面笃信,一面质疑。这是一种不可治愈的分裂,并遵循“自我毁灭-自我重建-自我拯救”的模式,和民族主义结合,由人性中翻找出上帝的谜影。

(20)、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十岁时,家里有能力购置庄园,甚至还拥有了一百个农民,然而,就在次年,庄园在一场大火中被夷为平地。老陀思妥耶夫斯基经营不善,渐入不敷出。他长期酗酒,性格暴躁,在1839年去世,可能死于中风,也有传言被自己庄园的农民打死。

4、陀思妥耶夫斯基穷人pdf

(1)、陀思妥耶夫斯基非常清楚应该拿小说怎么办,有证据表明,格里戈罗维奇当时在怂恿他投稿给《祖国纪事》。

(2)、如果让这些伟大作家们共处一室,我们便会惊奇地发现:总有一位额头如柏拉图宽阔、沟壑纵横的苍白男人孤独地蜷缩在黑暗最黑处,他的一只手里拿着赌桌上的砝码,一只手里紧紧地攥着十字架。

(3)、他通过将维林推向死亡的悲剧,明确地昭示了悲剧的烈度,揭示出维林的悲剧命运不仅仅是性格悲剧而且也是传统文化的不幸,从而鞭挞了俄罗斯封建传统文化与黑暗的社会制度。

(4)、我爸爸死的时候我才十四岁。我的童年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期。那不是在这儿开始的,是在离这儿很远的一个省里,在一个偏僻的地方。爸爸是T省n公爵的广大田产上的管家。我们住在公爵的一个村庄里,过着安静的、默默无闻的、幸福的生活……我当时是个那么贪玩的小孩;我什么也不干,总是在田野上,在小树林里,在花园里跑来跑去,谁也不来管我。爸爸不停地忙于工作,妈妈料理家务;没人教我认字念书,这样我倒高兴。常常从一清早起,我就跑到池塘那儿去,或者到小树林里,或者到割草场上,或者跑到收割人那儿去。不管太阳晒我也好,跑到村外我自己不认得的地方去也好,灌木挂伤了我,撕破了我的衣裳也好,都无所谓,事后回到家里挨骂,我也不在乎。

(5)、《穷人》的形式是两个人的书信,一位是低级九等文官马卡尔·杰符什金,工作在圣彼得堡庞大的官僚体系中的中年抄写员,另一位是十几岁的少女瓦尔瓦拉·陀勃罗谢洛娃。二人都是善良、孤独、脆弱的另类,对方的安慰给自己惨淡的人生带来了一丝温暖。然而,这天真无邪的田园诗很快被他们正在顽强抵抗的、卑鄙的力量终结了。瓦尔瓦拉绝望的境遇和眼前一个改变社会地位的机会迫使她接受了一份婚姻,这本书在杰符什金的悲戚中结束,因为瓦尔瓦拉将永远消失在他的生命中,走入新郎贝克夫(Bykov)的园地(贝克夫在俄语中意为“牛”)。

(6)、“只要我还能对自己说:‘我活着,尽管千辛万苦但我活着。我立在柱子上,但毕竟立着。不论有没有看到太阳,我都知道它是怎么回事。知道世上有太阳,这辈子就值了’,我就能承受一切苦难。”

(7)、今天我碰见了我的表妹萨莎!真可怕!她也快完蛋了,可怜的人!我从别处听说,安娜·费多罗夫娜老在打听我。她似乎永远不肯罢休,非跟踪我不可。她说她要饶恕我,忘记过去的一切,还说她一定要亲自来看我。她说,您根本不是我的亲戚,说她才是我的近亲,说您没有任何权利来跟我们攀亲,还说我靠您施舍,靠您养活是可耻的、不体面的……她说我忘记了她的款待,说她把我和妈妈也许是从快要饿死的情况下救出来的,说她供我们吃喝,两年半多时间里在我们身上花了不少钱,除了这些以外,她还免了我们欠她的债。就连妈妈她都不肯放过!但愿可怜的妈妈知道他们是怎样对待我就好了!上帝看见的!……安娜·费多罗夫娜说,我因为愚蠢才没能保持我自己的幸福,说她亲自把我引上了幸福之路,说其余的事情她也一点没错儿,还说我自己不会、或许是不愿意保全我的名誉。那么这到底是谁的过错呢,伟大的上帝!她说贝科夫先生完全是对的,他不愿意随便娶这么一个女人,她……可是写这个干什么!听她这么瞎说真是难堪,玛卡尔·阿历克谢耶维奇!我不知道我现在怎么了。我发抖,流泪,痛哭;我给您写这封信用了两个钟头。我本来想,她至少会认识到她对不起我的地方;可是您瞧她现在怎么样!看在上帝面上,您不要担心,我的朋友,唯一关怀我的人!费多拉把什么事情都夸大:我并没有病。我只不过是昨天到沃尔科沃①,

(8)、他让好人不得安宁,他棒打鸳鸯,像吝啬鬼阿巴贡一样要他的儿子去娶有钱的老婆,抛弃自己的恋人。

(9)、1860年,陀思妥耶夫斯基返回圣彼得堡,次年发表了第一部长篇《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这部作品可以被看作是他前后期的过渡作品,既有前期的对社会苦难人民的描写,又带有后期的宗教与哲学探讨。这段时间他文学上有所进展,但生活却连遭打击。1864年他的妻子和兄长相继逝世,他还需要照顾兄长的家人,这使得他濒临破产。他希望通过赌博来还清债务,却欠下更多债,整个人陷入消沉之中。

(10)、在他这些非凡的作品中,道德-心灵的冲突随处可见,人的个性摇摆在“神性”与“魔性”之间。《罪与罚》的主人公是一个被意识形态驱使的杀人凶手,陀思妥耶夫斯基把他对彼得堡的贫民窟生活深深打动人心的社会现实主义描写以及他在描写尖锐的道德冲突时经常表现出来的对人物心理的准确把握与对当时盛行的激进思想的道德-哲学基础的抨击结合起来。在《罪与罚》中,拉斯柯尔尼科夫内心的冲突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描写的重点,“他在为人类的利益而犯罪的意图与拒绝杀人害命的道德良知之间左右为难。”《白痴》中这种冲突以更加复杂的形式表现出来……

(11)、第一页是序言。“……作品主要描绘生活在这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悲怜、矛盾、困苦和走投无路……以及在困苦条件下人性的光彩……”

(12)、05 契诃夫笔下的小人物:被恐惧与精神危机包裹着

(13)、在《地下室手记》之后,陀思妥耶夫斯基对道德-心理的探索没有止步,这种探索也以更优秀的形式和风格表现出来。在短短的六年时间里,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了三部最伟大的长篇小说《罪与罚》《白痴》和《群魔》,以及他最好的两篇中篇小说《赌徒》和《永远的丈夫》。这是不可思议的,因为他不仅要适应难以忍受的贫困生活和不断变化的居住条件,而且还要对付反复发作的癫痫。并不像当时大多数人认为的那样,陀思妥耶夫斯基由于过度关注心理而忽视社会命题。在他后来的作品中,它们仍然以某种被别林斯基忽视的微妙方式在人物的心理困境中含蓄地表现出来。

(14)、02 果戈理笔下的小人物:有了微弱的反抗意识

(15)、本文摘自《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家与他的时代》,作者约瑟夫·弗兰克耗费数十年,以小说式的文风撰写了陀式五卷本的恢弘传记,也描绘了19世纪俄罗斯的知识分子画卷。

(16)、《被侮辱和被损害的》是陀思耶夫斯基一部长篇小说,我很喜欢。

(17)、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人类灵魂的伟大审问者,他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试炼他们,不但剥去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而且还有拷问出藏在那罪恶之下的真正洁白来。而且还不肯爽快地处死,竭力要放他们活得长久。(鲁迅评)

(18)、而盖拉辛也把狗看成是同舟共济的难友,看做是苦涩生活的精神寄托,如同维林把女儿当做精神寄托,巴施马奇金把外套当做精神寄托一样。

(19)、“让世界毁灭吧,只要我天天有茶喝。”这句极端自私的自白在舍斯托夫看来包含了这部作品的精髓。《地下室手记》经常被作为揭示时代隐秘的深层情感的重要文本被人们引述,它被认为是某种病态人格在心理上的自我暴露,或者被认为是对“人性”恶绝望的神学呐喊......“利己主义在《地下室手记》中最终获胜,这表示陀思妥耶夫斯基承认这是一个残酷、痛苦并且使人备受折磨的世界,没有终极道德观念可以使其合理或公正。”

(20)、小人物形象是俄罗斯人物画廊中一到亮丽而独特的风景,普希金、果戈理、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契诃夫等作家笔下的小人物经历了由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5、陀思妥耶夫斯基穷人的主人公

(1)、让我告诉您,我的小宝贝,瓦尔瓦拉·阿历克谢耶夫娜,昨天夜里我睡得非常好,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因此我非常满意;虽然刚搬了家,在新住所里,人总有点睡不着觉;总有点儿不大称心的地方!今天早上我起来,快活得象个好男儿似的!今天早上天气多么好啊,小宝贝!我们的小窗户打开了;可爱的太阳照耀着,小鸟唧唧地叫,空气里充满了春天的清香,大自然的一切都复活了,是啊,其他的一切也都配合得很好;一切都十全十美,是春天的风光。今天我甚至相当愉快地幻想了一阵,我的幻想全是牵涉到您的,瓦连卡。我把您比做天上的小鸟儿,是为了安慰人,为装点大自然而创造出来的。我马上就想到,瓦连卡,象我们这样生活在忧虑不安中的人也应当羡慕天上的鸟儿的那种无忧无虑而又天真无邪的幸福,是啊,其他的思想也都是这一类的;也就是我净在作这种牵强附会的比较。我这儿有一本小书,瓦连卡,书里也有这一类的想法,都描写得非常详细。要知道我写这些是因为人有种种不同的幻想,小宝贝。现在正是春天,所以人的思想总是那么愉快、敏锐、机智,因此温柔的幻想就到人心里来了;一切都涂上了玫瑰的色彩。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我才写了这些;其实,这一切都是从那本小书里得来的。作者在诗里表白了同样的愿望,他写道:

(2)、苦难将陀氏的一生压缩成一个又一个紧张的瞬间,他借才华与因性格缺陷导致的穷困对抗,负担压弯了他的脊梁,并摧毁了他的神经,却贴近了人与信仰的距离,世界与俄国的距离。

(3)、然而木木的吠声干扰了女地主的睡眠,于是下令除掉小狗,最后盖拉辛不得不强忍巨大悲痛亲手淹死和自己形影不离、相依为命的小狗。

(4)、他们在面临生存困境和爱情挫折的情况下,或者忍受精神和肉体上的屈辱,尽自己的责任养家糊口;或者付出牺牲个人幸福的代价成全他人的爱情,通过舍己为人的途径,实现个体生命价值。

(5)、运气真好,我很快就找到一套普希金全集,装帧非常美观。我就开始讲价钱。起初他们要的价比书铺还贵,可是后来,虽然费了不少力,我又走开好几次,总算使那个卖书的减低了价钱,他只要十个银卢布了。讲妥了价钱我是多么高兴啊!……可怜的玛特辽娜不明几白我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我想起要买这么多书。可是,真糟糕!我所有的钱一共只有三十个纸卢布①,

(6)、①弗·费·奥多耶夫斯基(1804——1869),俄罗斯作家和音乐家。他的作品揭露了世俗社会的空虚和精神生活的微不足道。这段话引自弗·费·奥多耶夫斯基的短篇小说《活尸》(1838)。

(7)、由于陀氏把将哲学术语和都市俚语一口气裹进他啰嗦复杂的语言漩涡中,情感的传递往往需要借助于喘不过气来的阅读效率,他的幽默感也显得神经质和歇斯底里。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确实算不上愉快的体验,但抬头,人们总会看见一个明朗的世界。以至于到今日,总有成千上万的人涌向他的灵柩,都来歌颂他的伟大与深刻。

(8)、《陀思妥耶夫斯基文集(20卷)》是二十卷规模的文集,收录作者大量作品,如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文学随笔、书信和形式新颖的《作家日记》等。每一卷附设题解、文论等说明文字,或阐述作者的写作状况,或解读作品从开始构思到完成的进程,或是分析作品引发的社会反响、相关评论等,非常有利于研究和阅读、收藏。这部文集在编著方式上,做到了体例简洁,译文明晰而确定,因此也十分便于普通读者的学习、借鉴。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中文译本中,本文集的优势十分突出:忠于原著,容量巨大;收录全,范围广;注解翔实,文笔优美。

(9)、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戏剧性强,情节发展快,接踵而至的灾难性事件往往伴随着复杂激烈的心理斗争和痛苦的精神危机,以此揭露出资产阶级关系的纷繁复杂、矛盾重重和深刻的悲剧性。

(10)、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小人物们的形象又深化了一层。他不仅同情“小人物”的悲惨遭遇,还重点刻画了他们的内心世界,赞美他们的高尚情操。

(11)、西方即传统欧洲国家,常将俄国人与敌人形象、与“哥萨克”威胁联系在一起。第一位使欧洲赞叹的目光投向俄国的,便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茨威格曾动情地说:“普希金只让我们看见俄国的贵族;托尔斯泰又让我们看见了宗法制度下淳朴的乡下人……只有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宣布新的可能性点燃我们的灵魂,激发起这个新国家的天才。”陀氏在文化上扩展俄国,并借神秘人性的致命吸引力,深深攫取世界的眼光。

(12)、我只记得我清醒过来的时候是在他的怀抱中。他小心地扶我坐在一张圈椅上,递给我一杯水,问了我好多话。我不记得我怎么回答他的。“您病了,您自己也病得很重,”他拿起我的一只手说,“您发烧了,您毁了您自己,您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安下心来,躺下,睡一觉吧。过两个钟头我叫醒您,稍微歇一会儿……躺下,躺下!”他接着说,不容我说一句反驳的话。疲劳耗尽了我最后的气力;我的眼睛无力地闭拢来。我靠在圈椅上,决定只睡半个钟头,可是我却一直睡到了早上。一直到该给妈妈吃药的时候波克罗夫斯基才叫醒我。

(13)、职业操盘手高杠杆场外投资,利用政策漏洞实现套利——果戈理《死魂灵》

(14)、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完整是和每个人的完整不可分割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 作品中这些人物的不幸就不单是他们个体的悲哀了。

(15)、陀氏作品中的主人公都封闭在自己的意识中,且都散发着他本人扭曲、痛苦、病态的情感,这使得弗洛伊德的信徒乐此不疲地从他的文本中寻找吻合。弗洛伊德的那篇《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弑父者》将精神分析与陀氏的小说紧紧连接。

(16)、以上是我的总结,那可是字字珠玑,你要把它背下来,以后无论是考试还是装X,全靠它了!

(17)、托尔斯泰从来不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样的文人。他一辈子都以文学为耻,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则热爱文学,他为自己受到召唤从事文学而骄傲,尽管会卖自己的作品换钱,但他视文学为崇高神圣之事。照他的说法,“好多次我已经把小说中一章的开头交给了印刷商准备付印,而结尾还在我的脑中,不得不在次日完稿。纯粹是不得不写,这已经把我快逼死了。”他报怨有两千个农奴的屠格涅夫拿到150镑稿费,而迫切需要用钱的他却只能拿到38镑。“贫穷逼得我赶工,这当然会毁了我的作品。”他的信中满是无穷无尽的数字和账目,点缀着濒临绝望的求助。

(18)、两个富二代同时看上了富商的二奶,导致二奶和富二代同时精神病发作——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

(19)、在俄国的文学殿堂上,居于前列的诗人或者作家几乎都是殉道者。拉季谢夫、普希金、莱蒙托夫、赫尔岑、奥加辽夫、屠格涅夫、萨尔蒂科夫-谢德林、柯罗连科:他们的命运是自杀、遭杀害、囚禁、贬谪、流放、流亡,最幸运的(如别林斯基)也是以早死而免陷囹圄。列夫•托尔斯泰虽因其声望而幸免,但也受秘密监视,以至被革除教籍,列为教会定期诅咒的对象。在这部文祸史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身影显得十分突出。他和后来的车尔尼雪夫斯基一样,被判处死刑,临刑前才传来沙皇的赦免令——改处服苦役后再当列兵或流放。如果说车尔尼雪夫斯基忠贞不屈,成为“文学界的普罗米修斯”(普列汉诺夫语),那么,陀思妥耶夫斯基虽则不惜妥协,仍被秘密监视终身。政治上的这些迫害,给他的世界观以巨大震荡。人们称他为“残酷的天才”(尼•米哈伊洛夫斯基语)或“病态的天才”(卢那察尔斯基语),我认为他乃是被扭曲了的天才。

(20)、当时俄国文坛,普希金与莱蒙托夫都已去世,而包括像屠格涅夫那样的后起之秀,也才闪现微弱的光芒。果戈理则是文苑中的宿将和盟主,成为“另一个果戈理”,真是超逸群伦,大大出乎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意料:“难道我真的如此伟大?”可是,面对一片赞扬声,他未免有点陶醉,未免自视过高,甚至说别林斯基等人发现“我远远超过果戈理”。据女作家阿•雅•巴纳耶娃说,他过分自负,以致别林斯基周围的文学家“在闲谈中用带刺的话”来刺激他,其中屠格涅夫还写了冷嘲热讽的打油诗《赠陀思妥耶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不能忍受他们前恭后倨的态度,时常与他们争论。加深这种裂痕的是他以创新自赏的小说《化身》(旧译《双重人格》或《同貌人》等),没有得到别林斯基的应有评价。这里的问题在于他们文艺观的不同,他们对文学使命看法的不同。别林斯基要求文学艺术反映社会生活,揭露社会矛盾,从而促进、推动社会的改革和发展,而当时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则首先追求艺术上的创新——致力于人物内心的发掘。这种倾向在《穷人》中已是他的着重点,及至《化身》,尤其是后来的《涅托奇卡•涅兹万诺娃》则更为突出,因此别林斯基逐渐对他感到失望。往后的发展,更显出他和别林斯基在社会思想上的重大分歧:一个是基督教和空想社会主义的信徒,另一个是激进的、罗伯斯庇尔的崇拜者。因此,不久,他就和别林斯基周围的文学家以至批评家本人绝交了。

(1)、陀思妥耶夫斯基还很年轻的时候就是个涉猎广泛的读者,他沉迷、激赏的不止于荷马、普希金、莎士比亚、席勒和霍夫曼还有十七世纪伟大的法国经典作家;他一辈子都对全球各地的文化保持着热烈的兴趣。

(2)、脑残富二代遭遇反政府武装劫持,侥幸逃脱后与村花终成眷属——普希金《上尉的女儿》

(3)、只要拳头硬,没文化也不要紧——果戈理《塔拉斯布尔巴》

(4)、对于人生的奥秘,他的解答的基督教色彩超过几乎所有伟大的思想家。但这改变不了这么一个事实:他勇敢地直面问题,他坚实的宗教信仰是从理性和经验出发得到的,而非从信仰本身出发削足就履。他的信仰是什么呢?身为纯智慧化身的伊凡,发现自己无法接受上帝创世的说法。任何无辜的孩子都可能会承受苦难,这就让未来的补偿显得不可接受。(16)他不是不接受上帝,他极其恭敬地把得救的机会交还了回去。不管怎么算,没有任何一种补偿能够抹消无谓的痛苦。

(5)、                   4月8日

(6)、渐渐地我更了解他,更接近他了。他是个最善良、最值得尊敬的人,是我碰到的人里面最好的一个。妈妈非常尊敬他。后来他成了我最好的一个朋友,当然,比妈妈还是要差一点。

(7)、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任何事情上都和托尔斯泰截然相反,这算得上是他身上最特别的地方之一。

(8)、他不愿放过一次次宝贵的机会,企图利用短暂的时间,将失子的悲伤予以诉说,但由于自我封闭的性格和低下的社会地位,在每一次说话机会到来时,他的内心总是又激动,又紧张。

(9)、我们家里一连多少天都非常忧伤和烦闷。我们几乎没有亲友。爸爸跟安娜·费多罗夫娜处得也不和睦(他欠她债)。办事的人倒经常上我们家来。他们照例争论、吵闹、嚷叫。每一次这样的人来访问之后爸爸总是那么不痛快、那么生气。他常常一连几个钟头在屋里走来走去,皱着眉头,跟谁也不说一句话。在这种时候妈妈也不敢跟他说话,就一声不响。我总是坐在一个屋角里看书,安安静静地、悄悄地、一动也不敢动。

(10)、结局虽然荒诞,却把小人物的反抗形象和力量呈现出来,让人们认识到小人物最后的觉醒。这样的反抗虽然很微弱,但是对于长期受专制制度压迫以致麻木不仁的巴施马奇金来说,实属不易。

(11)、流放归来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先后成为《火炬》、《时代》的编辑,就当时激辩的各种问题参与论战。英国的功利主义、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费尔巴哈的无神论以及机械唯物论和决定论混合而成了后来的俄国虚无主义的意识形态,这个奇怪的大杂烩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痛苦的苦役营生活中形成的价值观截然相反。

(12)、看不下去了!我气不打一出来,直接跳到下一本书——《白痴》。

(13)、他便是一生贫病交加、悲苦与宏大并存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14)、  “您瞧,”最后他说道。“瓦尔瓦拉·阿历克谢耶夫娜,有时候我要解解闷……也就是说,我要告诉您,我几乎老要借酒解闷,经常借酒解闷……我养成一种习惯,很不好的习惯……也就是,您知道,有时候外面那么冷,有时候还有各式各样不愉快的事,或者发生了什么悲伤的事,或者出了什么差错,那我有时候就熬不住,要解解闷,有时候我就喝多了。这惹得彼得鲁沙①很不高兴。

(15)、佐西马神父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对阿廖沙说:“生活会带给你许多不幸,但你会因此感受到幸福,你会因此赞美生活,并让别人也来赞美它。”这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伟大的秘密。听起来像是个悖论,但他从泥泞污秽和满是疾病与疯狂的世界里提取出甜蜜和光芒,欢喜与理性。

(16)、托尔斯泰的一生出奇平坦,陀思妥耶夫斯基则有贫困苦难的青春,还被判过死刑,做过四年苦力,六年流放在外。他总是处在经济崩溃的边缘,太太、兄弟和最好的朋友都在很短时间内接连去世,各方面的事情都在打击和困扰他,他的写作状态糟糕至极,饥病交加,时间紧迫。

(17)、我不知道我该怎么办,羞得不知躲到哪儿去才好。光是他在屋里碰见我这件事,就够瞧的了!整整三天我不敢看他一眼。我脸红得要哭出来了。一些最奇怪、最荒谬的想法在我头脑里盘旋。其中有一个最狂妄的想法,就是我要到他那儿去,向他解释,向他承认一切,坦白地向他说明一切,使他相信我不是象一个愚蠢的小姑娘那样胡闹,而是怀着很好的意图的。我完全下定决心要去了,可是,感谢上帝,我没有足够的勇气。我想象得出那样我会惹出什么乱子来呀!就连现在我回想起来还觉得害臊呢。

(18)、抽象的思想并不只能像通常认为的那样冰冷,它也可以激情满满,陀思妥耶夫斯基让我们见识到了这一点。在他的作品中所有激情和罪行都是辩证法的自然产物。生活对于感受到它的悲哀的人来说才是悲剧。他的角色对此感受很深,这是因为他们思考得深。他们受着无止境的折磨,这是因为他们的思虑没有止境。他们敢要,这是因为他们敢想。他们想的主题是什么呢?要而言之,是上帝。他们都“被上帝折磨”。这种不知餍足的宗教渴望是俄罗斯精神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当两个或更多俄罗斯人碰面时他们马上会开始讨论灵魂的不朽。

(19)、尽管这样,他对自己的作品还是很看重,对自己珍视的篇章一改再改,无数次把不满意的部分直接烧了重写。他笔下的抨击之语日渐增多,写得也愈加艰苦,不过他始终在用心写。没法想象有什么事情能真正击垮他。

(20)、杰符什金很反感,在富人施舍给他贫困的酒友艾米里安·伊里奇前,竟然调查了他,杰符什金将其视为对艾米里安尊严的侮辱。无独有偶,当戈尔什科夫赢得诉讼后,到处说自己的尊严又回来了,但作家拉塔齐亚耶夫竟然嘲讽道,在没东西吃的时候,名誉算什么,钱比什么都重要。杰符什金觉得:“这对戈尔什科夫是种侮辱。”

(1)、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年11月11日—1881年2月9日),俄国作家。

(2)、1881年1月26日,陀思妥耶夫斯基去世,后来者将会理解和赞赏他的伟大天才。他留给我们什么值得拾取的信息呢?

(3)、唉,我的小宝贝,您这是怎么了!要知道每一回您都吓坏了我。我每封信都嘱咐您要保重,衣服要穿暖和一点,天气不好就别出门,样样都要小心,可是您呢,我的小天使,不听我的话。唉,我亲爱的,是啊,您真跟一个孩子一样!要知道您身体太弱,弱得跟一根麦秆似的,这我是知道的。只要有那么一点小风,您就病了。因此您得留神,自己尽量照料自己,避免发生危险,不要让您的朋友悲伤和失望。

(4)、瓦尔瓦拉·阿历克谢耶夫娜,您写信给我,为什么要讲到舒适啊,安静啊,这个那个的呢?我的小宝贝,我不是爱讲究的人,也不是苛求的人,我住得从来没有比现在更好的了;那为什么到了老年反倒挑剔起来呢?我吃得饱,穿得暖,也有鞋穿;而且我们哪能有非份之想呢!我们又不是世袭的伯爵!我的父亲不是贵族出身,按收入来说,他和他的全家过得比我还要贫苦。我可不是娇生惯养的人!不过,假如说句老实话,我原先的住所一切都比这儿好得多;那儿比较自由自在,小宝贝。当然,我现在的住所也好,在某些方面甚至更快活一些,不瞒您说,多了一些变化,我对这个住所没什么可说的,可是我还是留恋我原来的住处。我们老人,也就是上了年纪的人,习惯于旧的东西,就跟习惯于亲近的东西一样。您要知道,那是那么小的住所;墙是……是啊,那有什么可说的!墙么,就跟所有的墙一样,问题不在墙上,然而回忆我以往的一切总是引起我的哀愁……这是件奇怪的事:过去是痛苦的,然而回忆起来又好象是愉快的。就连那坏的东西,有时使我烦恼的东西,在我的回忆中不知怎么坏的方面也消失了,在我的想象中以动人的样子出现了。那时候我们,我和我的女房东,一位故去的老太太,平静地过日子,瓦连卡。就连现在我想起那位老太太来还很伤心呢!她是个好人,她租给我的住处收费不贵。她总是用一尺①长的织针把各式各样的碎布条编织成毯子;她专干这一件事。

(5)、1837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妈妈死于肺结核,他和他弟弟被送入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1839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莫斯科当医生的父亲去世,死因不明。有人说是因为他醉后对农奴发脾气,农奴被激怒将他制服,灌入伏特加直至他溺死。也有人认为是自然死亡,而临近的地主为了把土地轻易拿到手而编了这个故事。

(6)、对我们这一时代的文学和文化能产生深远影响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存在主义的鼻祖克尔凯郭尔,另一个就是俄国的小说家陀斯妥耶夫斯基。(奥地利小说家茨威格评)

(7)、以上叙述都构建了一种力图在人前掩饰他们正在承受无力抗争的压迫的形象,理智、感悟力、道德升华都出现在本不该出现的地方,至少当时俄国文学的观点这样认为。到处是贫穷和侮辱,到处是豪强对弱小的剥削,彼得堡拥挤的贫民窟的瓦片房漏着雨,到处散发着令人作呕的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