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的生卒(精选摘抄75句)


王夫之的生平简介

1、王夫之介绍

(1)、善教者必有善学者,而后其教之益大,教者但能示以所进之之善,而进之之功,在人之自悟。

(2)、很多人可能想不到,在被杀的这六人中,谭嗣同是一位妥妥的官二代,他爸谭继洵是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堂堂省部级高官。他本来可以安心做他的贵公子,像“国民老公”那样炫富、泡妞,远离政治。然而,他却为了心中的一股正气,义无反顾参加戊戌变法,并在变法失败后拒绝逃命,用自己的死和血唤醒国人的变法意识。

(3)、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基本上复活了先秦儒家关于“成人”的学说。在《报袁君陈秀才书》中,他使用了“成人”一词。(4)547如何“成人”,他偏重于师友的帮助:

(4)、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其着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  王夫之自幼跟随自己的父兄读书,青年时期王夫之积极参加反清起义,晚年王夫之隐居于石船山,着书立传,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之为船山先生。

(5)、王夫之认为“习”在人性的形成、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王夫之反对“生而知之”的观点。他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与外界事物的接触,是通过后天的实际活动取得的,这也正是人和禽兽只有先天本能的重要区别。

(6)、王夫之在政治上反对豪强大地主,认为“大贾富民”是“国之司命”,农工商业都能生产财富。文学方面,善诗文,工词曲。所作《诗绎》、《夕堂永日绪论》,论诗多独到见解。所著经后人编为《船山遗书》。

(7)、这么一听仿佛武则天是什么暴君,但实际上,武后帝王之路虽然后世常有批判,但是治国期间知才善用、政策稳当,首创"殿试",令百姓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

(8)、此外,在十朝都做过官的冯道,也是中国历史上获得职位名目最多的,据统计达到四十余种。然而,虽然拥有众多官职,冯道却既不是乱世中平定江山的良将,也不是帮助哪位君主治国的良臣。他虽位居高职,却很难指出他在五代乱世的政局变迁中发挥过什么大的作用,以及他和一些重大事件有什么具体的关联。因此,有人说冯道是一个很“专业”的官员,却不是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这是很有道理的。

(9)、王夫之关于教育的一系列观点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教育与政治、教育与人性、教与学等许多重大基本理论问题,而且这些独特的见解绝非是零星片断的经验总结,而是一代大师理性思维的结晶,是系统的独特的理论建树,因而能给后人的教育行动以理论上的指导,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10)、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王夫之

(11)、以能言为长,以贬削为荣,以罢闲为乐,任意以尽言,而惟恐不给。

(12)、其次,针对“黄患”引起的问题,魏源提出了治理黄河的整改措施。每遇黄河泛滥,清政府用于治理黄河的开支巨大,几乎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这成为了清政府财政上的一个沉重的负担。清政府治理黄河费用的增长,无疑给老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13)、《明史》这项记载中所说“亦各争鸣一时”流于含混,实际上汤显祖的文学活动时间主要在万历年间,那时李梦阳、何景明等已逝去,李攀龙也已辞世。

(14)、王夫之对于诗歌的基本要求是情感。他认为诗歌创作经由唐诗的巅峰状态发展至宋明以来,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多有偏颇之处。在他看来,诗歌是艺术形式的展示,要以情感为其主要特征,不能以条条框框来约束情感的表达,更不能以其他题材和体裁来代替诗歌。王夫之对于模糊诗歌与史书的“诗史”类作品极不推崇。

(15)、1689年,王夫之71岁时,野史画家刘思肯阔别十年后来访,为其画像,王夫之为自己的像题词一首《鹧鸪天》。这首诗表达了王夫之至垂暮之年愿望仍未了、梦想未实现的悲愤心理。

(16)、但是,与王夫之的中区类似的中国观念并未断绝,在清末的时候甚至成为民族主义的重要源头。谭嗣同少年时的作品《治言》这样形容中国:“西至于流沙,东南至于海,北不尽兴安岭,八荒风雨之所合会,圣贤帝王之所爰宅,而经纬风教,礼俗于以敦,而三纲五常于以备也。是足以特为一区,曰华夏之国”,这几乎就是王夫之中区的翻版,而在清末民初关于“五族共和”还是“驱逐鞑虏”的争论中,强调中国是一个自成一体而又高度同质化的区域的一方,无疑与王夫之的中区论也属于同一传统。

(17)、编辑:李雅媛(灵武市第三小学姜俐冰工作室成员)

(18)、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王夫之

(19)、“仁”就是对帝王的最高评价,“为人君,止于仁。”《宋史》评价赞美仁宗及其盛治:“(仁宗)在位四十二年之间,吏治若偷惰,而任事蔑残刻之人;刑法似纵弛,而决狱多平允之士。国未尝无弊幸,而不足以累治世之体;朝未尝无小人,而不足以胜善类之气。君臣上下恻怛之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余年之基。子孙一矫其所为,驯致于乱。《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

(20)、《物种起源》的作者查尔斯达尔文列出了一张婚姻利弊清单,最终他决定向表妹爱玛韦奇伍德求婚。他们两人婚姻美满,膝下有十个儿女。1839年两人结婚的前几天,达尔文在给爱玛的信中写道:

2、王夫之的生卒

(1)、清顺治五年(1648年8月),王船山怀着一腔忠愤,毅然举起“抗清复明”的战旗,与好友管嗣裘、夏汝弼等人在南岳组织起义。失败后,他投奔肇庆,继续追随南明朝廷抗清,官授行人司行人之职。因其弹劾大臣王化澄等弄权乱国,残害忠良,身陷大狱,险至死地。获救后,他又投奔桂林瞿式耜继续抗清,不久桂林又陷。南明桂王亡命绚甸,又遭吴三桂追杀南明灭亡。王山为避清廷缉害,先后避身湘西、衡山、永州、郴州、常宁等地。

(2)、也许是常年不见天日的缘故,这颗石制人头保存的相当完好,依稀可见上面雕刻的精致花纹,看做工材质并不似现代产物,再加上此地作为古都,文物资源本就良多,因此农民猜测这大概率是一件文物。于是迅速联系了当地的考古部门。考古人员闻讯赶来,对石制人头进行基本的鉴定,确定这是唐朝的文物。

(3)、对于情与声,王夫之强调音乐带给诗歌的美感和作用,希望通过感情与声律形成呼应相生,诗歌声律可以与诗人内心的情感律动有机协调。对于那些脱离诗情而株守声律、徒有声腔空架的作品,王夫之则甚为排斥,“诗固不可以律度拘”,认为“声律拘忌,摆脱殆尽,才是诗人举止”。

(4)、王夫之反对理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之说,他主张“天理”即在“人欲”之中,二者是统一的,“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有欲斯有理”,“理与欲皆自然而非人为”,王夫之这个观点的重要意义在于,他把人们正当的物质利益要求,即“人欲”看作人类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绝不能灭人欲以求天理,禁欲、室欲都是阻碍人性发展的。在这种主张之下的教育,就要重视人性的发展,满足人们的欲望,要推己及人,要节欲而反对灭欲。他说:“推其私而私皆公,节其欲而欲皆理。”王夫之的这种道德观,是适应资本主义萌芽和新兴市民阶级需要的,有着要求解脱束缚的意义。

(5)、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生于万历四十七年九月初一子时,卒于壬申正月初二午时。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

(6)、448年(元嘉二十五年),王玄谟认为彭城乃是水陆要冲,请求以皇子统领州事,宋文帝遂封武陵王刘骏为安北将军、徐州刺史。

(7)、这时,蔡兴宗来劝王玄谟起兵废帝,利用已经随从前废帝打猎的那五百前部下行事。王玄谟的亲信包法兴将蔡兴宗的话转告王玄谟,但是王玄谟以"此亦未易可行"为由,拒绝了蔡兴宗的建议

(8)、言期于理而已耳,理期于天而已耳。——王夫之

(9)、唯其大且精者之不能即摄小且粗者而共为本末,故曰大小精粗,俱学者所不可遗之事。

(10)、王夫之简介:王夫之(1619年-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汉族,衡州府城南王衙坪(今衡阳市雁峰区)人。世界上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是湖湘文化的精神源头,与黑格尔并称东西方哲学双子星座、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启蒙主义思想的先导者,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晚年居南岳衡山下的石船山,著书立说,故世称其为“船山先生”。一生著述甚丰,其中以《读通鉴论》、《宋论》为其代表之作。晚清重臣曾国藩极为推崇王船山及其著作,曾于金陵大批刊刻《船山遗书》,使王夫之的著作得以广为流传。近代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毛泽东、谭嗣同等皆深受船山思想之熏陶。王夫之一生主张经世致用的思想,坚决反对程朱理学,自谓:“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著作经后人编为《船山全书》16册。

(11)、人性的发展过程,在王夫之心目中,是感性欲望的满足与德性意识的造就相互统一的过程:

(12)、红四方面军名将,三野名将,早年参加黄麻起义,抗战时期任八路军山东纵队副指挥,巩固扩大山东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隶陈毅、粟裕指挥,成为三野名将,参与指挥了莱芜战役、济南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战无不克,攻无不胜,为解放全国立下卓著战功,后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兵团司令,回国后历任沈阳、济南、福州等军区副司令员。

(13)、449年(元嘉二十六年),宋文帝打算北伐中原,众大臣争相献策,其中以王玄谟最为积极。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进言,十分振奋,对人道:"听了王玄谟的话,让人有封狼居胥的想法。"

(14)、孔子首提“成人”说,这是从多才多艺的角度去探讨个人如何造就理想人格。请看子路和孔子的一段对话:

(15)、清初遗民面临的巨大理论挑战,是如何在汉族王朝已经复兴无望的情况,证明华夏文明的持续不坠。顾炎武的“亡国与亡天下之辨”是其中最著名的应对,而王夫之从地理环境入手,在概念上为中国构造出一个永久性的稳定区域,亦应视为对同样问题的另一回答。面对同一的问题,他们所采取的策略也基本一致,那就是首先将华夏文明的存续与王朝政统剥离开来。

(16)、1688这一年,王夫之除了酒喝得少一点,有点担心他打瞌睡的时间多了点,也埋首写他工程最浩大的一部书:《读通鉴论》,为司马光11世纪时写的《资治通鉴》作评述;另也做了一部宋史评述;两部书都完成于1691年,即他死前一年。王夫之在《读通鉴论》里说:“以古之制治古之天下,而未可概之于今日者……。以今之宜治今之天下,而非可必之后日者,君子不以垂法。”

(17)、12: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18)、468年(泰始四年)二月,王玄谟病逝,终年八十一岁,諡号为庄。

(19)、无疑,王夫之的中区带有强烈的汉族/华夏本位色彩,但它是否专指“汉族的生活空间”?王夫之当然有着强烈的种族立场,不过因为身处异族入主的时代,他关于夷夏关系的言论许多都是激切有为之言。除去一些对北方民族统治华夏的愤激,王夫之大致主张华夏与夷狄应该分处不同的地理区域,互不相扰,这是一种较为平和的夷夏论,所谓“同类主中国,异类主戎狄,各往其复,各泰其否”,或“夷狄之与华夏,其地异,其气异矣;气异而习异,习异而所知所行蔑不异焉。乃于其中亦自有其贵贱焉,特地界分、天气殊,而不可乱,乱则人极毁”等等都是此意。在王夫之看来,中区固然是华夏/中国的地理空间,但这是在历史中形成的,并非自古已然:“中国之天下,轩辕以前,其犹夷狄乎?太昊以上,其犹禽兽乎?”而在中区之内,华夏的范围也在发生着变化,例如“吴、楚、闽、越,汉以前夷也,而今为文教之薮”,相反,中原地区虽然在历史上是“中夏”,但是自从清朝入主以来,望风归附,“十九而抱禽心矣”,几乎已经沦为禽兽之所了。可见,中区只是在地理上提供了华夏文明生存延续的可能性,在这片土地上仍有华夷共处乃至互相转化的可能。王夫之无视了即使是在中区之内仍有零散的“夷狄”存在的事实,与其说王夫之关注的是与夷狄相区别的“汉族”的生活空间,不如说他更关心华夏文明所凭以传续的理由,而在一个强盛的汉人王朝治下,夷狄完全可以以附属的地位存在。

(20)、僭始既涵。——《诗·小雅·巧言》。按,谓浸润渐渍也。传训容,谓借为含

3、王夫之的生平简介50字

(1)、在《黄书·离合》篇,王夫之用“中区”一词来描述他所理解的中国空间:

(2)、除了“学究天人”、思想超前外,王夫之的硬气也秒杀古今中外大部分知识分子。

(3)、杂用其心以求德于天下,则其所谓德者,岂其能以自喻而有以自慊乎?

(4)、轶事典故诵经千遍王玄谟北伐兵败,萧斌欲将其斩杀。王玄谟半夜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人告诉他只要诵读《观音经》千遍即可免死。王玄谟醒来之后就开始诵读,一直到绑赴刑场还在那里哆哆嗦嗦地念经。这时,萧斌同意了沈庆之的进谏,让刀下留人,王玄谟这才保住性命。眉头不展王玄谟为人严苛,经常一脸严肃,几乎没有笑容,当时人都说他"眉头未曾伸"。后来,有流言说王玄谟欲造反。孝武帝根本不相信,还让人带话调侃道:"梁山风尘,初不介意,君臣之际,过足相保,聊复为笑,伸卿眉头。"让他多笑笑,伸展一下眉头。老伧孝武帝经常羞辱群臣,喜欢给他们起外号。王玄谟是北方人,孝武帝就呼其为"老伧"(伧是南方人骂北方人的专用名词),就算在朝廷的公文中也这么写。前后不一由于王玄谟的资格太老,前废帝对其很不放心。王玄谟身边有旧部三千人,都被前废帝派了人监督。王玄谟在感慨埋怨之余,只能请求派五百人到岩山给自己挖坟墓。谁知道还没挖好,这些士兵又被前废帝招回,说是要陪他去打猎。不久,街巷经常流传出王玄谟已经被前废帝杀掉的流言。王玄谟十分忧惧,到了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的地步,还成天胡言乱语,说自己已经被抓,随时都会丧命。

(5)、“继善成性”首见于《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易传》认为,阴阳对立的变化法则(“道”),是没有不善的,它在人身上体现出来就成为“性”。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在中国古代学者心中,《易传》是孔子作的。中国文化有个特征,孔子提出但语焉不详而没有讲清的命题,后世儒者都会去探究一番。《易传》的“继善成性”,是挂在孔子名目下,历来有不同的解释。王夫之对“继善成性”命题作了发挥:

(6)、而有人焉,言不及於戏豫,行不急于进取,则奉天则以鉴之,而不见其过;将以为合于圣人之言,而未知圣人之言初不仅在于此。

(7)、新屋南向墙面的弹痕、弹洞,更是1944年衡阳保卫战抗日保卫战难得的历史见证,也是日寇侵华战争的罪证,它对于警示人们不忘国耻、居安思危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8)、上文提及,《明史》把汤显祖看做政治人物,不入《文苑传》,也不入《儒林传》。这样的人物定位虽非完全离开事实,却正属片面安排。

(9)、眼见势无可为,王夫之辞去当了不过一年的官,割舍四年复明的大志和断续的联系,回湖南老家归隐不出,专事著述。他40年隐居著述,绝少出游,来往的门生故旧只寥寥几人。他那一代有许多人以忠臣不事二主的节义,拒绝在清朝当官;以出仕或接受清廷招安为不忠不义。王夫之还不仅止于此:他不肯着清人服饰,不肯留清人的发辫——就是头顶剃光,后脑勺儿留一条长辫子。清廷通令全国男子皆须剃发留辫。民间对这道命令深恶痛绝,间或还遇到一些抵抗。最后清廷明令:要留头发就不留脑袋。湖南的地方官府绝对知道王夫之还在穿明朝人的衣服,还在留明朝人的头发,但出于对大学者的敬重,也可能因为他在地方上有要人保护吧,对他是视而不见。

(10)、王夫之(1619年-1692年),字而农,号薑斋,亦自署船山遗老、一瓠道人等,学者尊其为船山先生。明万历四十七(1619)年诞生于衡州府城南王衙坪今(衡阳市雁峰区)一个正趋没落的家族,康熙卅一年(1692)病逝,享年74岁。

(11)、中区具有相对封闭而有限的特征。也就是说,既然地理环境是华夏的自然边界,则华夏文明所建立的国家既不应被“夷狄”所占据,也没有理由突破山川的限制而向域外扩张。处于具有无限扩张冲动的蒙古帝国之后,明代自初年起就主动展示出收缩性的国家观念,朱元璋就曾有“不征之国”的“祖训”:“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因此严厉禁止后世帝王对外用兵,其暗含的政治地理观念与王夫之的中区一致:华夏王朝所实际控制的地理区域已经足以自我维持,再向外扩张在政治成本上得不偿失。

(12)、(8)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北京:中华书局,19

(13)、王夫之主要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诗学理论中诗言情的优良传统,提出要由“心之原声发言而为诗“。诗以道情,道之为言路也。悄之所至,诗无不至。诗之所至,情以之至。情感与诗歌密不可分,然非一切情感皆可人诗。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作为一位杰出的爱国诗人、思想家、史学家,王夫之非常重视文学在社会现实中的作用,诗人应当以饱满的感情注入作品,具有“动人兴观群怨”的作用,应该是紧密相联、互相补充的整体。

(14)、10: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15)、情之所至,诗无不至;诗之所至,情以之至——王夫之

(16)、19: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著与追求。

(17)、王陵为沛县豪族,汉高祖刘邦微时,对王陵兄事之。刘邦起兵攻陷咸阳,王陵集合数千兵占据南阳,不愿跟随刘邦。

(18)、他们在明末清初社会激烈变革之际,提出了许多人本主义论点,比如反对君主专制,提高商人地位,重实践、轻理论的实用主义。他们的思想,在后来君主集权严重的清朝并没有多少发展,但对于中国传统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19)、王阳明“心学”可上溯到南宋陆九渊的“明心”之学,它是宋代理学中的一个派别。宋代理学本是正统儒学派生的,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岀现过多种名称,由于理学人物也注重万物的天赋和禀受也就是“性”和“命”的研究,宋元时人也称之为“性命之学”。清人又称宋代理学为“性理之学”。元人编《宋史》,设置《道学传》,宋代程颢、程颐和朱熹等理学大儒都入传,于是“道学”一语在明代大行,实际上就是指理学。汤显祖曾有强烈的道学向往,并有这方面的文字实践。他与王阳明之间也有传统所谓的师承渊源,因为他13岁时曾拜罗汝芳为师,罗汝芳是王艮的再传弟子,王艮则为王阳明的门生。

(20)、(1)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

4、王夫之的生平简介20字

(1)、王夫之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具体实实在在存在的,并不是虚无缥缈的,而道理和规律就存在于这些具体的实物之中,并不像传统认为的先有道理和规律,后来才有这些实物的,这是他对这一认识的纠正。

(2)、王夫之是明末清初进步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他在著作中提出了许多进步的教育观点,在人性论、理欲关系、知行关系、学思关系等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上,对理学教育进行了批判,同时提出了自己的卓越见解。他的教育思想在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先秦道家创始于老子,发展于列子,而大成于庄子。经魏晋南北朝的演变,《老》、《文》、《列》、《庄》取代黄老学派成为道家思想的主流。

(4)、(2)思想主张: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呼吁废除“一家之法”建立 “天下之法 ”,主张君臣 平等。批判旧儒学的“君为臣纲”的思想,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新思想命题。

(5)、王夫之还要求教师必须有丰富的、正确的知识,能够“温故知新”,“欲明人者必先自明”。王夫之提出的对教师的要求,都是教师所应必备的条件,不仅在当时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当前也有借鉴价值。

(6)、社会上要想分出层次,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竞争,你必须努力,否则结局就是被压在社会的底层。

(7)、但是在中举的道路上他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前两次虽然人们都佩服他的学问,但是他却没有考中举人,直到崇祯十五年的时候才与他的兄长同时考中举人。

(8)、斜月横,疏星炯。不道秋宵真永。声缓缓,滴泠泠。双眸未易扃。霜叶坠,幽虫絮,薄酒何曾得醉。天下事,少年心。分明点点深。——王夫之《更漏子本意》

(9)、甚哉!继之为功于天人乎!天以此显其成能,人以此绍其生理者也。性则因乎成矣,成则因乎继矣。不成未有性,不继不能成。天人相绍之际,存乎天者莫妙乎继。(6)182

(10)、13: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11)、71岁时,王夫之已是个贫病老人,穷困潦倒,写作时连纸笔都要靠朋友周济,清廷官员来拜访,想赠送些吃穿用品,他仍然拒不接见,也不接受礼物。他因此还写了一副对联:“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

(12)、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阴历十月,名画家石涛画了一幅山水挂轴《山居图》送给朋友丁鹏;画的是小屋掩映在险峻山崖的林子里,屋里隐约可见一人独坐。这幅画的意思是:即使渺小如彼,也能在大自然的浸逼之下找到安身立命的所在。这样的主题和感情,在石涛画这幅画时,于中国少说也有700年的历史,许多名画的灵感全都是从这儿来的。中国画另一样同样悠久的传统,就是画家在“描摹物形”与“自抒胸臆”间的创作拉锯。这在石涛身上看来是“自抒胸臆”这边赢了。

(13)、"武氏以一妇人君临天下二十余年,是不比於母后之称制者,而直自帝自王也,此其智有过人者。"(《九畹史论》——翟蔼)

(14)、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王夫之卒于湘西草堂,终身没有剃发。墓碑镌“遗命墓铭”如下:“有明遗臣行人王夫之字而农葬于此,其左则继配襄阳郑氏之所袝也。自为铭曰:抱刘越石之孤忠而命无从致,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幸全归于兹丘,固衔恤以永世。”

(15)、第在政治方面,魏源客观地介绍和评价了西方资产阶级国家的民主政治制度。尽管魏源对于西方政治制度的理解和评价存在一些偏颇之处,但是,他对西方政治制度的介绍和推崇,对于当时中国国民接纳西方文化还是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第在军事方面,魏源极力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魏源提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