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克斯最经典一句话(精选摘抄101句)


马尔克斯是哪国的作家

1、马尔克斯写了什么书

(1)、 以及,我心爱的B站读书大v也超级推荐呐~

(2)、1967年,《百年孤独》一经问世,立刻引起了世界文坛的轰动,被公认为魔幻现实主义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3)、1982年,马尔克斯拿到诺奖后,非得连获奖感言也拽上格林:“虽然把诺贝尔奖授给了我,但也是间接授给了格林,倘若我不曾读过格林,我不可能写出任何东西。”

(4)、每位小说家专门由一位学者精讲。这些学者分散在天南海北,就算是一流高校文学专业的学生,也很难同时享受到这么多位文学大咖来给你系统上课。

(5)、暑热漫漫,最是宅家翻书的好时节。这一次,我们打算为开通/续费「三联中读知识年卡」的朋友们免费送上这套重磅开卡礼:《巴黎评论》(套装共6册)。

(6)、他将人生分解成一次又一次的更复杂的俄罗斯轮盘,

(7)、1976年,一部名为《百年孤独》的作品“一经亮相”就震惊了拉丁美洲文坛及整个西班牙语世界,并很快被翻译为多种语言“漂洋过海”,传入许多国家,马尔克斯也因此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作家一跃成为世界一流作家。

(8)、他们怎么能这么对待马大师呢,我都要忿忿不平了,朋友急忙赶来,那边有老马的图书专柜。冲过去,果然壮观,宽敞的展柜上堆满了各种与马尔克斯相关的书:他写的,写他的,各种版本的作品、传记、研究著作、影像资料。我觉得舒服了一些:大师要有大师的样子。买了一本精装的纪念影集,抱着书跟一展柜的书合了影。抱完自己买的书,我又去抱不打算买的书继续合影,那些书上照例都有老马醒目的头像。这个区域的营业员是个男的,戴眼镜,长一脸黑亮的络腮胡子,他安静地在一边看,对马尔克斯的粉丝他肯定见得太多了。等我拍完照,把每一本有兴趣的关于老马的书都翻了一遍,他微笑地问我从哪里来。我说:

(9)、“在我们相爱的日子里,我老是试图让她实话说得少一点——说我们的恋情永远不会结束,说有一天我们会结婚。”

(10)、你能想象吗,在一个午后或黄昏,记者踩着嘎吱作响的地板,造访作家那灯光晦暗的书房。双方坐定,摁下录音键,交谈便徐徐开始了。

(11)、熊猫君想给大家推荐《格雷厄姆·格林作品集》,其中收录了格林最具代表性的9部经典作品:

(12)、辛克莱·刘易斯(左)与西奥多·德莱塞(右)

(13)、因为格林的间谍身份和他的作家身份一样闻名,

(14)、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1968)菊子/译

(15)、全套《巴黎评论·作家访谈》1-5册+《巴黎评论·女性作家访谈》1册,豆瓣高分价值356元。现在开通/续费「三联中读知识年卡」,可免费获赠此套书。为你省下近400元。

(16)、男主人公德劳拉心灵世界尤其丰富,经历了信仰、理性和情感的激烈搏斗,他可能是小说正面描写的个性最为丰富的角色。女主、小萝莉谢尔娃的魅力,则是海伦式的,通过侧面烘托而呈现出来。

(17)、马尔克斯有一股力量,他能让人相信他写的东西。他说:“一个小说家可以在创作中为所欲为,只要人们相信他笔下的世界。”

(18)、《格雷厄姆·格林作品集》原价54元,活动期间只需274元,Prime会员再享7折!

(19)、维达尔一怒之下将卡波特告上法庭。在法庭上,维达尔还不忘发挥幽默,讽刺卡波特身材矮小。当被问及与卡波特上一次在一场舞会上见面的情景时,维达尔和法官的对答颇为滑稽——

(20)、“等一会儿走吧,”他说。说话的时候,他没有看那个女人。 

2、马尔克斯最经典一句话

(1)、1982年,马尔克斯获诺贝尔文学奖,并任法国西班牙语文化交流委员会主席。同年,哥伦比亚地震,他回到祖国。之后写出了《霍乱时期的爱情》、《迷宫中的将军》、《番石榴飘香》等众口交赞的作品。

(2)、他所接触的那些超脱现实的传奇人物、所经历的那些不同凡响的故事,为日后的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

(3)、卡夫卡与荒诞派戏剧所造就的文学经验,在哈韦尔的随笔和戏剧中得到了传承。对后来的写作者来说,哈韦尔其实开辟了另外一条道路,即对复杂语境中的日常生活事实的精妙分析。

(4)、其实宿命也就罢了,宿命感才是最恐怖的——《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

(5)、格林文学世界中的主人公大多是在世间佝偻苟活的小人物。

(6)、还有一种比较花边的说法,是格林抢了某个诺奖评委的情人。

(7)、这本书并非十全十美。具备较强实用性和功利性的演讲稿,纵然是马尔克斯这样的大作家,依然免不了单调乏味。

(8)、二战期间,格林被派往塞拉利昂,在那里,他和军情六处的金·菲尔比成为了好友。金是一名双重间谍,是世界间谍史上最著名、最成功的间谍之一。

(9)、你看那些个著名作家:莫言、陈忠实、马原、苏童、韩少功、刘恒、余华……都在公开场合坦诚魔幻现实主义对他们的创作产生过重大影响。莫言说他第一次读《百年孤独》时“非常惊讶,原来小说也可以这样写!”文人最怕谈渊源流派,但对待大师则虔诚恭敬。毕竟,青出于蓝,青才能胜于蓝。

(10)、他当即哆哆嗦嗦地合上书本,恍然大悟:“他妈的,原来可以这么干哪!”

(11)、除了好莱坞电影里的大毒枭和街头的黑帮火拼,我关于哥伦比亚的所有认识都来自加西亚·马尔克斯。包括波哥大,这个翻译成汉语总感觉莫名其妙的地名,如果不是马尔克斯曾在此读书、工作、生活,并在作品中屡屡提及,我肯定不会像现在这样喜欢。波哥大,事实上马尔克斯本人也不是很喜欢。我在波哥大最著名的一条街上和一个哥伦比亚年轻人聊天,他说,马尔克斯更喜欢墨西哥,你看,他常年住在墨西哥城。这也是很多哥伦比亚人对马尔克斯颇为纠结的原因之他们认为,除了文学,马尔克斯没有给哥伦比亚贡献更多:他没有帮助哥伦比亚人解决更多的政治和现实问题,他甚至都不住在自己国家的首都。而马尔克斯的故乡小镇上的人甚至说,当作家他赚了很多钱,本可以花些钱铺路或者建一些卫生所的。他们显然希望,这是一尊彻彻底底的他们自己的神;达则兼济天下,这个“天下”当然得是哥伦比亚。

(12)、神父打量了她一眼。那个女人忍住悲痛,两眼直直地盯住神父。神父的脸刷地一下子红了。他低下头,准备填一张表。一边填表一边询问那个女人地姓名、住址等情况,她毫不迟疑地、详尽准确地做了回答,仿佛是在念一份写好的材料。神父头上开始冒汗了。女孩子解开左脚上的鞋扣,把鞋褪下一半,用脚后跟踩在鞋后帮上。然后把右脚的鞋扣解开,也用脚趿拉着鞋。 

(13)、此栏目是《巴黎评论》编辑部自2017年起推出的特辑,探讨了不少细微却深邃的议题:

(14)、写间谍、写偷情、写战争、写探险……而这些都取材于他的真实经历!

(15)、《巴黎评论》:你对女权主义不感兴趣,是因为超出一定的水平之后,男女性别二分法对你来说就失效了?你和过去几十年的女权主义运动保持着什么样的关系?

(16)、1953年至今,《巴黎评论》一期不落地刊登当代最伟大作家的长篇访谈,迄今已达300篇以上,囊括了20世纪下半叶至今世界文坛几乎所有的重要作家。

(17)、马尔克斯一生景仰海明威。1957年在巴黎圣米歇尔大街,两人曾匆匆相见。海明威去世之后,马尔克斯写下了这篇《与海明威相见》。

(18)、老马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女人是他的祖母、母亲和妻子。童年时祖母所讲的故事成为他日后创作的不竭灵感,母亲和他更像是能时常插科打诨的情人关系,但倘若你要挖挖老马爱情上的八卦,那就一定碰壁。

(19)、当然,如果硬要我用一句话直截了当地回答这个问题,那就是:我相信我自己有文学才能,我应该做这件事。但是这句话正如一个嫌疑犯说自己没杀人一样不可信。所以信不信由你罢。

(20)、麦卡锡:她写的每件事都不诚实。我就曾经在一次访谈中讲过,她写的每个字都在说谎,包括“and”和“the”,都在说谎。

3、马尔克斯作者简介

(1)、直到这个时候,那个女人好像还布知道出了什么事。她透过纱门朝大街上看了看,然后从小女孩的手里把鲜花夺过去,就向大门走去。女孩子跟在她的后面。 

(2)、虽然这些评语大部分没有公开发表,但后来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一书中正式回敬了斯泰因。这本记录巴黎生活的回忆录中有三章是专门写斯泰因的,文中暗示“斯泰因非但没有什么可以教给他的,她本身就是一个情绪化与懒惰的人,根本无法从海明威身上真正看到他那个时代的真实本质,以及他们对战争的反应”,而在题为“一个相当奇妙的结局”的一章中,海明威回忆了他登门拜访时无意中听到的斯泰因和她女伴之间的私房话,暗示斯泰因有失尊严,于是海明威旋即离去,这段友情也从此告终。

(3)、为了好好发展情报事业,格林费心费力,献言献策。

(4)、即使靠一枝笔沦落于赤贫之中,我微弱而敏感的心灵也已无法和文学分开。

(5)、更有意思的是,格林本人得不上诺奖,却是很多诺奖得主的偶像:马尔克斯(1982年诺奖得主)、威廉·福克纳(1949年诺奖得主)、威廉·戈尔丁(1983年诺奖得主)、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2010年诺奖得主),其中尤以马尔克斯最为狂热。

(6)、大约在我很小,也许是五六岁的时候,我就知道了我在长大以后要当一个作家。在大约十七到二十四岁之间,我曾经想放弃这个念头,但是我心里很明白:我这么做有违我的天性,或迟或早,我会安下心来写作的。

(7)、另一种是把人生过成一部跌宕刺激的小说,用生命在取材的。

(8)、格林身体里永远流淌着滚烫的热血,对他来说,人生最可怕的不是死,而是百无聊赖。

(9)、1982年诺奖得主威廉·福克纳评价说:“《恋情的终结》是我这个时代里,最真实也最感人的长篇小说之一。”格林的传记作家诺曼·谢里也将他们的这段恋情称为“本世纪最伟大的文学恋情。”

(10)、马尔克斯小说最令人敬佩的,是他卓越的技巧和迷人的诗意。《百年孤独》里不断重复的姓名成为阅读的最大障碍,却也是文学青年挥之不去的心头好。

(11)、此外,他还是文坛少有的三好学生,生活中极其自律,从不酗酒,坚信“喝了酒之后写不出一个好句子”。他曾说:“要么写作,要么死亡。”对比他一生的经历和写作来看,这倒与里尔克的“如果您觉得不写也能活,那就别写”如出一辙。

(12)、在那些你感兴趣,却苦于找不到优质学习材料的225个小众领域,三联都将为你提供丰厚的精神给养。(下图所列举为部分文学类课程)

(13)、作家的秘密不是灵感—因为谁也说不清灵感从哪里来—作家的秘密是固执,是耐心。

(14)、1999年,马尔克斯患上淋巴癌,此后文学产量遽减。其写作能力受到严重打击。2014年4月17日,一代讲故事的天才被上帝召回天堂。

(15)、此外,还有三联名记者陪你纵论天下,财经、时政、艺术、新思潮,享受思想交锋的快意。

(16)、在海明威一生之中曾荣获不少奖项。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授予银制勇敢勋章;1953年,他以《老人与海》一书获得普利策奖;1954年,《老人与海》又为海明威夺得诺贝尔文学奖。2001年,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与《永别了,武器》两部作品被美国现代图书馆列入"20世纪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说"中。海明威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他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海明威的作品标志着他独特创作风格的形成,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17)、比如向上司提议开家妓院收集情报,还行动力很强地找到了一个出色的鸨母。

(18)、海明威:我说,他应该出去上吊,因为他发现要写好真是无法想象地困难。此后他应该毫不留情地删节,在他的余生里逼着自己尽可能地写好。至少他可以从上吊的故事开始。

(19)、连续几小时趴在中东炎热的沙丘下,头顶就是埃及和以色列的炮火来回呼啸;

(20)、对于不能获奖的原因,格林本人的看法是:“因为他们不认为我是个严肃作家。”瑞典学院在研究了诺奖绝密档案后得出的推论是:“因为格林的书太畅销了。”

4、作家马尔克斯是哪国人

(1)、虽然之后他们就再也没见过面,可是这匆匆的一面却拨动了马尔克斯生命的波澜。只有那些和你同一频率的人才能进入你的生命,海明威先生那句答复的潜台词,日后倒是一语成谶:“哦,我的朋友小马,我相信你也会成为大师。”

(2)、其他诸如主教,修道院女院长,都是个性鲜明的人物。其次,作品呈现了拉美的民俗风情、甚至拉美世界的命运。拉美与欧洲、亚洲不同,就是与非洲和北美又有明显的区别。这里至少有三种文化在此杂糅,来自西欧的基督教-希腊文化,来自非洲的文化,拉美土著印第安人文化,这三种文化碰撞、交融,形成了别致的拉美文化。拉美世界中的欧洲文化、非洲文化与欧洲、非洲本土的文化又有区别。

(3)、潜伏是一件艰难的事,更何况潜伏地点在鸟不拉屎的非洲。与蚊蝇、蟑螂为伍,同秃鹫、老鼠作伴的日子很难熬,但格林熬了过来。

(4)、贡布里希曾在《艺术的故事》里说:“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同理,最美妙的也许不是文学本身,而是那些伟大的作家们,和那些文字背后鲜活的情绪。

(5)、我是个酒鬼。我是个吸毒鬼。我是个同性恋者。我是个天才。即使如此,我还是可以成为一个圣人。

(6)、事情发生在上礼拜一临晨三点钟,离开这里几条街的地方。寡妇雷薇卡太太孤身一人住在一所堆满东西的房子里。那一天,在细雨的淅沥声中雷薇卡太太听见有人从外边撬临街的门。她慌忙起来,摸着黑从衣箱里拿出一支老式手枪。这支枪自从奥雷利亚诺·布恩迪亚上校那时候起就没有人用过。雷薇卡太太没有开灯,就朝大厅走去。她不是凭门锁的响声来辨认方向的。二十八年的独身生活在她身上产生的恐惧感使她不但能够想象出门在哪里,而且能够准确地知道门锁的高度。她两手举起枪,闭上眼睛,猛一扣扳机。这是她生平第一次打枪。枪响之后,周围立刻又寂然无声了,只有细雨落在锌皮屋顶上发出滴滴答答的声响。她随即听到在门廊的水泥地上响起了金属的碰击声和一个低哑的、有气无力的、极度疲惫的呻吟声:“哎呦,我的妈!”清晨,在雷薇卡太太家的门前倒卧着一具男尸。死者的鼻子被打得粉碎,他穿着一件花条的法兰绒上衣,一条普通的裤子,腰中没有系皮带,而是系着一根麻绳,光着脚。镇上没有人认识他是谁。   “这么说他叫卡络斯·森特诺。”神父填完表,嘴里咕咕哝哝地说。 

(7)、我对死亡的唯一遗憾就是不能为了爱而死——《霍乱时期的爱情》

(8)、别的作家周游世界身涉险地,可能都是为了寻找灵感、收集素材。但格林不是。

(9)、神父又走到柜子跟前。在柜子里钉子上挂着两把大钥匙,上面长满了锈。在小女孩的想象中公墓的钥匙就是这个样子;女孩子的妈妈在小的时候也这么想过。神父本人大概也曾经设想过圣彼得的钥匙就是这么个样子。神父把钥匙摘下来,放在栏杆上那本打开的笔记本上,用食指指着写了字的那一页上的一处地方,眼睛瞧着那个女人,说: 

(10)、有些作家把现实活成了小说,马尔克斯则泾渭分明,他把天生过剩的力比多宣泄在文学创作上,生活中则做个安分忠贞的丈夫,连诺奖访谈上都要撒把狗粮——要是没有妻子,我永远完成不了《百年孤独》。

(11)、“所有人都显得很寂寞,用自己的方式想尽办法排遣寂寞,事实上仍是延续自己的寂寞。寂寞是造化对群居者的诅咒,孤独才是寂寞的唯一出口。”

(12)、然而马尔克斯在还未成为马大师前,曾是“冰山理论”创始人海明威忠实的小迷弟。

(13)、中国作家最不道德处,是迷信天才与灵感的存在;因这点迷信,把自己弄得异常放纵与异常懒惰。

(14)、拉美人对美国人又爱又恨,美国人来了,带来种植园、工业,把拉美大量物质财富运到外界,当地人成了美国人的打工仔,受美国人的压迫。美国人带来了酒、舞蹈,也带来了梅毒。他们憎恨美国佬。

(15)、走在波哥大的街巷里,因为缺少行迹指南,我只能想象大师在我落脚的每一个地方都走过。半个多世纪前,那个落魄又充满激情的年轻人在这座城市里寻寻觅觅。他第一天在首都大学的宿舍里醒来,大叫谁往他床上泼了水:波哥大太潮湿了。可能是我来波哥大的季节不对,晚上我把酒店里的空调关了,第二天早上起来,摸一把被褥,还是干的。对此波哥大人一笑,小说家言而已。

(16)、《斯坦布尔列车》:格林成名作。比阿加莎·克里斯蒂更早的“东方快车”的故事。

(17)、一种是敢望长天九霄外,凭头脑就能建造一个又一个奇妙新世界。

(18)、起反应了?当时刚坐到中央大学的演讲台上,觉得心跳的节奏突然变了,像老火车被迫提速,跑得有点上气不接下气。波哥大海拔两千六百四十米,友好的哥伦比亚朋友曾提醒我注意高原反应,我说谢谢,哥们身体好,如履地平线。我在演讲中如实说到了“气短”,他们就笑了,那是咖啡的反应,难道你不晓得哥伦比亚的咖啡很厉害吗?原来如此,马尔克斯没把事情说清楚。我只好回答,现在知道了,哥伦比亚的咖啡跟小说一样,劲儿大。

(19)、威尔逊希望和纳博科夫一起分享他对一些作家的喜爱,但纳博科夫一向自视甚高,而且“像海明威一样,把别的作家都当成竞争对手”,他瞧不上眼的作家包括亨利·詹姆斯、威廉·福克纳、安德烈·马尔罗(AndréMalraux)、陀思妥耶夫斯基、萨特(Jean-PaulSartre)、托马斯·曼(ThomasMann),等等。

(20)、女孩子点点头。窗外吹进一股又干又热的风,夹带着火车的汽笛声和破旧车厢的哐当哐当声。女人把装着吃剩下来的食物的塑料袋卷起来,放进皮包里。这时候,从车窗里已经可以望见这个小镇的全貌。这是八月的一个礼拜小镇上阳光灿烂。小女孩用湿漉漉的报纸把鲜花包好,稍微离开窗子远一些,目不转睛地瞅着母亲。她母亲也用慈祥的目光看了她一眼。汽笛响过后,火车减低了速度。不一会儿就停了下来。 

5、马尔克斯的简介

(1)、知乎上有关马尔克斯的问题多达307个,而同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同样声誉斐然的海明威只有125个,福克纳更惨,仅学生的零头,25个。

(2)、最后,熊猫君想用止庵先生对格林的一句评价作结尾,

(3)、《人性的因素》:被马尔克斯誉为完美的小说,也是格雷厄姆·格林对人性探讨的经典之作,写尽了人性的所有可能。

(4)、他才知道“原来在文学领域里,除了我当时背得滚瓜烂熟的中学教科书上那些学究气的教条之外,还另有一番天地”。

(5)、2014年北京时间4月18日凌晨,身患肺炎的马尔克斯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去世,引发了空前绝后的万人空巷式的哀悼。美国总统奥巴马、前总统克林顿、古巴革命领导人卡斯特罗、墨西哥总统培尼亚·涅托等政治大腕纷纷撰文悼念,我们这才发现原来马尔克斯享有这么多牛逼哄哄的粉丝,他早已成为了一个全球偶像。

(6)、再一个4年,《百年孤独》在中国的销售已经超过了260万。

(7)、写。写它五年,你发现自己不行,那就跟现在似的,自杀算了。

(8)、除了《巴黎评论》,别的地方哪里还能让我找到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和他们说过的智慧、荒唐、愤怒之言?

(9)、想要更通透地读懂格林,就必须要先了解这个有故事的男人。

(10)、著名翻译家傅惟慈先生,翻译了格林的作品后将他奉为心头挚爱。

(11)、作家之间的反目故事当然不止这些。《反目》一书还详述了马克·吐温(MarkTwain)与布莱特·哈特(BretHarte)、C.P.斯诺(C.P.Snow)与F.R.利维斯(F.R.Leavis)之间的矛盾。此外,在未被本书提及的作家中,除了上文提到的马尔克斯和略萨,像萨曼·鲁西迪与约翰·勒卡雷(JohnleCarré)、马丁·艾米斯与朱利安·巴恩斯之间的交恶也是广为人知。

(12)、据说90年代文艺青年自证身份的方式之就是背诵《百年孤独》里的第一句话:“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紧接着下一个动作是——急不可耐地做出批注:这句话连接了过去、现在和未来。

(13)、《巴黎评论》(ParisReview),这本美国著名的文学杂志,创刊近70年来一直被视作全世界文学爱好者的精神归属地。其中“作家访谈”这一版面,更是成了人气超高、持续走红的“明星”栏目。文学发烧友们一期不落地追看、讨论,从中或得到宝贵的启发,或收获“高阶文青”专属的谈资。

(14)、“圣托马斯说过,而且我拥护他的说法,”院长说,“对于魔鬼说的话,哪怕是真理,也不要相信。”

(15)、无怪有人戏称:“马尔克斯不愧为格林的迷弟,除了忙着写作,就是对格林花式表白。”

(16)、火车刚从震得发颤的橘红色岩石的隧道里开出来,就进入了一望无际、两边对称的香蕉林带。这里空气湿润,海风消失得无影无踪。不时从车窗里吹进一股令人窒息得煤烟气。和铁路平行的狭窄的小道上,有几辆牛车拉着一串串碧绿的香蕉。铁路的另一边是光秃秃的空地,那里有装着电风扇的办公室、红砖盖的兵营和一些住宅,住宅的阳台掩映在沾满尘土的棕榈树和玫瑰丛之间,阳台上摆着乳白色的椅子和小桌子。这时候正是上午十一点,天气还不太热。 

(17)、现在想来,《百年孤独》第一段引发无数人璀璨文学梦想的奇妙文字,最初秉承的,却极可能是一段冰冷的现实。说到底,现实是1+1=是柴米油盐和风霜雨雪,所谓魔幻,不过是作家过不下去时用来哄哄自己的白日梦,是现实的一种变相延续而已。就像马尔克斯在在诺贝尔奖颁奖礼上就直言不讳地指出:“是拉丁美洲不同寻常的现状,而不仅仅是它文学的呈现,引起了瑞典文学院的空前关注。仅此而已。”

(18)、写出了《百年孤独》的马尔克斯,怎样看待这部令自己名声大噪的小说?他为什么要说“文学就像是木工活”?他如何从祖母讲故事的表情中,悟出了那种最恰切的叙事的调子,并将其用于《百年孤独》且大获成功?

(19)、18岁进国立波哥大大学攻读法律,井加入自由d。

(20)、我费了几十页的笔墨才让尼罗河拐了一个弯,而马尔克斯只用一段文字就可以写出一个家族的兴衰,并且让它的子嗣长上了尾巴。

(1)、看过越多格雷厄姆·格林的作品,就越能从中感受到格林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