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二百周年(精选摘抄77句)


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200周年

1、陀思妥耶夫斯基全名

(1)、对我们这一时代的文学和文化能产生深远影响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存在主义的鼻祖克尔凯郭尔,另一个就是俄国的小说家陀斯妥耶夫斯基。(奥地利小说家茨威格评)

(2)、    但是,索尼娅并不能拯救世界,作为一个偶在的生命个体,她的力量仅仅能够拯救拉斯柯尼科夫,而且这种拯救需要许多外在的因素,如他误杀的丽莎维塔恰恰是和索尼娅一样笃信上帝的女人,他的恐惧源自他对神性的践踏,“我必报应”将成为挥之不去的梦魇。

(3)、关于人世间其他的眼泪,尽管整个地球从地壳到地心都浸透了泪水,我却只字不提,我故意缩小了题目的范围。我是一只臭虫,并且诚惶诚恐地承认,我一点也不明白为什么一切被安排成这个样子。我看只能怨人们自己:给了他们天堂,他们却要自由,明明知道会给自己带来不幸,还是从天上偷了火,所以不值得为他们惋惜。凭着我这可怜的欧几里得式凡人头脑,我只知道世上有苦难,却不知道谁该对此负责;只知道一切都是互为因果的,道理简单明了。

(4)、人类永远不会凭任何科学和任何利益轻松愉快地分享财产和权利。每人都嫌少,大家全要不断地埋怨,嫉妒,互相残害。

(5)、一方面是俄罗斯人的名字非常长,读到后面都还被绕晕。更重要的在于他的作品很难描述出讲了什么,非常庞杂无法用理性分析,充满着戏剧性的冲突与张力。

(6)、苏珊:迷失于母性和妻性中的人,被男人使用过了。

(7)、随着岁月的流逝,悲愁仿佛与快乐混合一起了,变为喜悦的叹息。在人世间就是如此;每个灵魂都会受到考验,得到安慰的。

(8)、一个最高尚的人也可以因习惯而变得愚昧无知和粗野无礼,甚至粗野到惨无人道的程度。

(9)、再有是一些原来具有民主主义思想或民族解放的民主主义倾向的作家,这些作家的状况比较复杂,他们克服了种种复杂的不正确的思想意识,站到革命和苏维埃政权方面来。

(10)、一个作家应该极力在平凡中去寻找既有趣味,又富有教育意义的情调。

(11)、整个人类永远渴望着一定要把自己组成一个世界性的整体。有许多伟大的民族具有伟大的历史,但是这些民族越高超,就越不幸,因为他们对全人类世界性联合的要求比别的民族更强烈。

(12)、由于我自己狂热地一心想赢钱,当我跨进赌场的时候,这种贪婪以及诸如此类的丑恶心理可以说是正中我的下怀。大家不必互相谦让,可以公开地为所欲为,倒也是件痛快的事情。为什么要欺骗自己呢?这是一种无聊透顶、挥霍无度的玩意儿!

(13)、要知道,人生是一条漫长的路,还有我们看不见的分岔多得不计其数。最高明的棋手、其中洞察力最强的也只能料到以后的几步棋。——《白痴》

(14)、我要求别人诚实,我自己就得诚实。陀思妥耶夫斯基

(15)、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于小贵族家庭,童年在莫斯科和乡间度过。1846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穷人》,受到高度评价。1848年发表中篇小说《白夜》。1849年因参加反农奴制活动而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在此期间发表有长篇小说《被侮辱和被损害的》、《罪与罚》、《白痴》、《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等作品。

(16)、幻想家徒然在往日的梦想中翻寻,在这堆死灰中搜索一星半点余烬,企图把它吹旺,让复燃的火温暖冷却的心,让曾经如此为他所钟爱、如此触动灵魂、连血液也为之沸腾、热泪夺眶而出的一切,让曾经使他眼花缭乱、飘飘欲仙的一切在心中复苏。

(17)、对具有高度自觉与深邃透彻的心灵的人来说,痛苦与烦恼是他必备的气质。

(18)、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尼古莱·瓦西里耶维奇·果戈理

(19)、《陀思妥耶夫斯基和他的基督教世界观(节选)》

(20)、一个最高尚的人也可以因为习惯而变得愚昧无知和粗野无礼,甚至粗野到惨无人道的程度。

2、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二百周年

(1)、    明暗光影的配置,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融通视觉艺术的形态之它缘于作家对现实生活的多维观照和深刻理解。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来说,不是理想化的宗法制世界而是病态、不和谐的现实连同它的明暗面,激烈冲突和不安,黑暗的深渊和对理想的突发激情成了他永不枯竭的创作灵感的源泉。因此,伦勃朗似的明暗光影配置,既反映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诗学的现实主义特征,又更有一种建构在历史回顾和未来前瞻之上的上帝般的凝视和超越。这里汇集的是作家终极关怀下的大悲哀、大忧患意识。

(2)、③、人物与人物:《罪》拉与卢仁、索尼亚、杜尼亚、马美拉托夫、大学生、

(3)、(9)《别林期基选集》第三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第449页。

(4)、没有理想,即没有某种美好的愿望,也就永远不会有美好的现实。

(5)、一个人是什么事都会碰上的,甚至连他做梦也从来没有梦见过的事也会碰上。——《被欺凌与被侮辱的》

(6)、    陀思妥耶夫斯基喜欢描写的题材之一是彼得堡的夏天,如酷暑、尘土、碎石、垃圾,形形色色的小酒馆散发出来的恶臭等等。例如,《罪与罚》中的一个场景:“街上热得可怕;又闷气,又热闹,还有石灰,木料,砖瓦,还有他(拉斯科尔尼科夫)周围的灰尘和那种特别的夏天的臭气每个不能到效外避暑的彼得堡人对于这种臭气都是十分熟悉的这一切在这个青年人的已经紧张过度的神经上发生了痛苦的影响。”(10)

(7)、    这种超乎寻常的成人化使得另外一个小男孩斯穆罗夫对其极其崇拜。另外一种儿童之“恶”是成人对儿童影响的产物。小小的伊留莎之所以能把口袋里最大的一块石头扔了过来,重重地打在阿廖沙的背上,皆因为是阿廖沙的哥哥曾经让伊留莎的父亲受到过屈辱,这屈辱以“恶”的形式发泄到阿廖沙身上。

(8)、   童年的印象渗透在陀氏作品的字里行间,尽管这些印象后来更经常地与彼得堡发生关联。早年的精神体验决定了他的创作个性,陀氏之所以成为陀氏,因为一切都从莫斯科开始……   

(9)、②、作者与人物:伊凡、拉、梅、伊、罗部分代表作家,由独立于作家:对

(10)、一个人如若不劳动,如若没有合法的、正常的财产,他就不能够生存,他就要腐化堕落,变成兽类。——《死屋手记》

(11)、(3)《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集》第12寒,第93-94页,引自格·弗里德達杰尔《陀思安耶基的现实主义》,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5页。

(12)、发表自己的不正确的意见,要比叙述别人的一个真理更有意义;在第一种情况下,你才是一个人,而在第二种情况下,你不过是只鹦鹉。陀思妥耶夫斯基

(13)、《新京报书评周刊》11月5日专题《碎裂而尖锐的灵魂》,作者:王志耕

(14)、这是一座半疯子的城市。如果我们有科学的话,那么医生、法律家和哲学家们都能按照自己的专业在彼得堡进行一次极有价值的调查研究。很少有地方像彼得堡那样使人的精神受到这么大悲观的、强烈的和奇怪的影响。

(15)、博尔赫斯说:”发现陀思妥耶夫斯基就像发现爱情,发现大海那样,是我们生活中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16)、一切取决于人所处的条件和环境,一切取决于环境,而人本身算不得什么。——《罪与罚》

(17)、    所谓色彩的内在生命,可以通过画家的自我感受、选择和定位与公众的普遍的视觉社会心理达到一种默契。这本是传统画家的基本素质;而色彩的主观化,看出我们常人所看不到的色彩构成则是印象派画家的眼力。应当指出,小说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不但拥有传统画家对色彩把握的一般素质,同时兼具印象派画家那种对色彩、光、空气的条分缕析的特殊本事。在处理作品中景物在空气与光的作用下的视觉效果时,陀氏的手法与印象派画风如出一辙。印象主义画派在阳光的探索与色彩的分析上曾经有了重要的发现,特别是自然景物在阳光大气和色彩感的表现上,丰富和扩大了绘画的表现技巧。印象主义画派产生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末,而它思妥耶夫斯基在创作中对景物描写的印象主义倾向的出现也大致为这一时期,这说明在文与绘画及其他门类艺术间存在着相似的内在发展规律,在特定时期内,它们所体现的艺术精神、反映的社会心理情绪和表现的艺术手段都存在着同源性。

(18)、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俄语:НиколайАлексеевичОстровский/英语:NikolaiAlexeevichOstrovsky,1904年07月30日—1936年12月22日),前苏联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家、作家,布尔什维克战士。

(19)、«ЛИТЕРАТУРНЫЕПУТЕШЕСТВИЯПОРОССИИ:

(20)、    《白痴》中的梅什金公爵用“美是很难判断的。我还没有学会审美的本领。美是一个迷”(27)这句话来表达他对美的认知。如果将女性当成美的载体来实现拯救世界的构想,娜斯泰谢无疑是最佳人选。然而,她的人格是否具有某种神性,她所面对的世界是否能被拯救?

3、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200周年纪念活动

(1)、    不需要任何物质形态来表现的某种空灵之美对于陀氏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小说家所青睐的美需要借助某种载体来显现自身的价值,而陀氏之美的载体是“女性”,因为在俄罗斯文化视阈下,女性能和宗教产生直接的联想,如女性的“孩童性”和“圣智索菲亚”。

(2)、每一个人的意识流都在音乐主题的变奏中展开延宕。

(3)、(5)丹纳《艺术哲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487页。

(4)、   1838-1843年,陀氏和哥哥奉父命进入彼得堡军事工程学院学习。这是平民改变命运、“曲线”救己的一种方式。在俄国,如果你没有阀阅世家的血统,你可以通过军人身份进入上流社会。这一点,陀氏心里很清楚,尽管他并不喜欢所学的专业和管理如监狱的军事院校。这五年,穷,依然在压迫着陀氏兄弟。在一群富家子弟中间,他们是那样的寒酸窘迫、捉襟见肘。如果,对于经济上的窘迫陀氏能像个粗枝大叶汉子一样不加领会,也好,但是,他不是。军事工程学院的五年都是在自尊心的煎熬中渡过的。陀氏是孤僻和不善言辞的,他确定自己没有进入上流社会的那种左右逢源的本事。所以他并没有怀着功利的目的钻研课业,而是任性地听从内心召唤,沉浸在文学和哲学的海洋里。所以,当他毕业被分配到海军测绘局的时候,内心里早已怀揣着一个作家的梦想,于是在惶惶然中度过一年之后,他毅然决然地辞去公职,在租住的小阁楼里专事写作。原则上说,陀氏是那个时代的“北漂”,是在俄国“北方的帕尔米拉”寻梦的人。他的早熟和“梗”使他产生了强烈的书写欲望,这个欲望超越了或许拥有一个美好仕途对于他的诱惑。所以,他宁愿忍饥挨饿、卧薪尝胆也要试着把自己的体验和“堵”宣泄出来。   

(5)、首先是崇高的思想,其次才是金钱;光有金钱而没有最崇高的思想的社会是会崩溃的。

(6)、1830年春,《祖国纪事》杂志正式发表了他的中篇小说《圣约翰节前夜》,同年5月,他同仰慕已久的普希金相识,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这为果戈理走上文坛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7)、一切都会过去的,惟有真理长存。陀思妥耶夫斯基

(8)、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纪德盛赞陀思妥耶夫斯基永远是最伟大的作家、天才的小说家;

(9)、购买链接:https://m.tb.cn/h.f6QGBVC?sm=33c20e(请复制至浏览器打开)

(10)、陀翁想要告诉我们的是无论行凶的理由是多么正当,无论那人是如何卑贱低劣,谁也没有审判的权利。生命是崇高而平等的。

(11)、就像是攀登一座险峰,你费力上了一个山头,后面还有一个又一个山头,吃力的你想当场放弃。但陀翁作品的魔力在于就像有一块巨大的磁石不断吸引着你阅读。

(12)、“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一粒麦子落在地里如若不死,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会结出许多子粒来。”

(13)、正如别尔佳耶夫、罗赞诺夫等诸多哲学家所言:陀思妥耶夫斯基让我们感到亲切。

(14)、    然而,在作家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创作中,这种理想价值观又必然显得苍白,缺乏真正的说服力。作家心目中的“基督”们往往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变得束手无策,“美即和谐”的理想在丑恶、病态的现实面前被击得粉碎。理想的幻灭,现实的沉重,使作家逐渐清醒,他不禁愤愤地说:“给人类送面包的大车的辘辘声,比《西斯廷圣母》更有用!”(11)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看来,他那个时代的社会早已失去了宗法制的淳朴、完美与“和谐”如惊悸的“三套马车”正处于历史性的混乱和骚动的状态,同时又狂热地奔向不可知的未来。陀思妥耶夫斯基感到,生活就本质状态而言并不是和平与稳定的,它如失律的历史脉搏,时而风转浪急又出人意料;时而了无声息却危机四伏。这一感觉,构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所特有的二元对立冲突以及边缘性、开放性的基础。因此,他宁愿舍弃美而再现丑,宁愿回避“和谐”而醉心于混乱。他寻求的不是美学上最高意义的完整性,而是把他那个时代复杂而混乱的现实连同它所固有的内在矛盾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来。我们看到,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斯维德里加依洛夫对《西斯廷圣母》的崇拜,又是与他对女性卑鄙龌龊的禽兽心理相交织的。可见,《西斯廷圣母》所涵盖的意蕴,并非如作家所希望的那样圣洁而单纯。现实中,“圣母的理想”常常同“所多玛的理想”纠葛在一起,那些闻名于世的宗教绘画,就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上,以某种哲理意味引起他的思考,并形成他日后艺术构思中的灵感和兴奋点。

(15)、1809年,果戈理生于乌克兰波尔塔瓦省密尔格拉得县素罗庆采镇。孩提时期的果戈理就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果戈理从小就把文学看做是为人类服务的高尚事业,为此曾不断试笔,但未获成功。

(16)、对具有高度自觉与深邃透彻的心灵的人来说,痛苦与烦恼是他必备的气质。

(17)、要想获得一种见解,首先就需要劳动,自己的劳动,自己的首创精神,自己的实践。——《群魔》

(18)、    俄语中索尼娅(Соня)是索菲亚的指小表爱,其名字本身就指向“圣智”。所谓美本身所具有的拯救力量只有和神发生联系时,换言之,只有当美处于神的位格时,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拯救功能。所以有学者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永恒女性的艺术家和报信者,因为索尼亚(即索尼娅)和拉斯科尔尼科夫(即拉斯柯尼科夫)的故事是永恒女性引领我们上升的最好例证”

(19)、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罗斯最著名的大作家之他在俄罗斯和世界文学界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在西方,特别是哲学界,陀思妥耶夫斯基影响巨大,尼采自认为深受他的影响;存在主义流派也认为他是自己的先驱;甚至西方宗教界、宗教哲学界也不能对他在宗教方面的真知灼见置若罔闻。在我国,普希金、屠格涅夫、莱蒙托夫、果戈理、托尔斯泰等俄国文学巨匠永远是文学界的瑰宝,然而,严肃文学批评的永恒对象,永远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我们相信“永恒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将成为汉语思想界的一个学术热点,在西方,这几乎是个毫无疑问的主题。

(20)、(15)《白痴》南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19页。

4、陀思妥耶夫斯基轶事

(1)、比如在《死屋手记》中以西伯利亚被流放的经历为原型,他用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悲悯的心,看到在死刑犯麻木阴冷的表象下一颗颗隐藏着的受伤的灵魂。

(2)、为了做到尽善尽美,必须先对许多事不理解!如果理解得太快了,也许倒理解不透。

(3)、    在我们从读中而产生出来的视觉意象里,作者在对彼得堡夏天的描写里,天空采用浅灰色系作底,以镉黄,黄赫揉进少许洋红做点彩,表现空气的混浊及热浪蒸发下的颤抖效果。人物、石灰、木料砖瓦等均与空气底色形成补色关系,并以白和黄赫的轻混色彩点缀画面。人物背光处以冷色调烘染出细微阴影,以表现阳光直射的重量感。这样一幅画面是与主人公心理状态相映衬的。在这种背景中,拉斯柯尔尼科夫犯罪前后的心理过程得到了全面的展示。彼得堡夏天的酷暑和肮脏、窒闷加深了读者对难以忍受的城市日常生活重压的总体印象,小说的主人公正是在这样一种重压下走上了扭曲的行凶杀人的反抗之路。类似的场景在陀氏小说中俯拾即是。

(4)、玛丽亚是个性情乖张的人,经常不理家事,还总发脾气,对陀思妥耶夫斯基高声吵骂。这让陀思妥耶夫斯基不禁从大喜变成了大悲,切实尝到了什么叫婚姻的不幸福和痛苦,然而这痛苦的婚姻整整折磨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十年之久。

(5)、    伊万的思想和创作成熟时期的陀氏很接近,因为伊万的话传达出的是一种激情,这种激情属于一个被生活和历史所拒绝的人,这个人认为仅有对痛苦者的同情是远远不够的,这个人同时也不想成为制造他人痛苦的材料。很明显,如果不将作家关于痛苦的答案理解为顺从、信仰上帝的同义语,那么由其在《卡拉马佐夫兄弟》提出的系列问题的解决方案将没有任何着落。陀氏的“无法说清楚”实际已经说清楚,即苦难留给人的启示永远大于或超越苦难本身,苦难使人(作品中的人)能够更加接近事实真相。

(6)、在短篇随笔《农夫马列伊》中,对信仰问题的探索和思考也成为作者创作中的重要问题。作家回忆起自己童年所接受的东正教信仰,并反思自己对激进思想的迷恋。作家表达了这样的思想:粗鄙的外表下,人民身上保持着信仰带来的爱。在这种爱的反衬下,人文主义者所高呼的“自由、平等、博爱”,因其否定传统信仰、无限肯定自我而显得苍白造作。

(7)、(29)АндреевИ.В.БаскоИ.В.ПравославнаяРоссияврусскойлитературе.М.:ИздательствоФлинта·Наука,2005,с.1

(8)、(1)(34)别林斯基:《文学的幻想》,满涛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第319页,第375页。

(9)、以上中奖者名单将于活动结束后一周内在本公号公布,敬请关注!

(10)、金钱当然是一种专横跋扈的权力,同时也是最高的平等,它的全部主要力量就在这一点上。金钱会把一切不平等削平。《少年》

(11)、然而正是这种痛苦,让我们看到了自己,读到了人性。

(12)、Учебныйфильм«ЛитературныепутешествияпоРоссии:ДостоевскийвСибири»:  

(13)、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以下简称陀氏)的艺术世界里,人若想摆脱苦难的宿命,就该学《白痴》中的梅什金公爵样子,以圣愚的面貌降临到这个罪恶的世界。不过实际情况是,梅什金不具备拯救世界(即现实)的能力,反被世界所毁灭。陀氏对美的理解别树一帜,他通过对苦难的沉思来寻找苦难的形而上意义,从而获得了某种只有从痛苦中才能提炼出来的哲理思辨之美。

(14)、俄罗斯文学作为人类文学历史上的第三座高峰,陀思妥耶夫斯基更令其伟大。

(15)、人生有多少步棋要走?我们无法预料的又有多少?——《白痴》

(16)、陀思妥耶夫斯基于1840年代结识了涅克拉索夫,1845年,在涅克拉索夫的鼓励下,陀思妥耶夫斯基写出他的处女作——书信体短篇小说《穷人》。1846年1月《穷人》连载于期刊《彼得堡文集》上,广获好评。《穷人》的单行本在一年后正式出版,陀思妥耶夫斯基也在24岁时成为了文学界的名人。但是不久之后由于文学上的分歧,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涅克拉索夫、别林斯基决裂。

(17)、1847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空想社会主义感兴趣,参加了彼得堡拉舍夫斯基小组的革命活动。同年果戈理发表《与友人书信选》,别林斯基撰写《给果戈理的一封信》,对其观点给予驳斥。陀思妥耶夫斯基非常喜欢别林斯基这篇文章,并寻找到手抄本在小组上朗读。1849年4月23日,他因牵涉反对沙皇的革命活动而被捕,并于11月16日执行死刑。在行刑之前的一刻才改判成了流放西伯利亚。在西伯利亚,他的思想发生了巨变,同时癫痫症发作的也愈发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