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赏析摘抄【文案97句】


论语赏析摘抄

1、论语摘抄解析

(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论语》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3)、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劝学》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经》

(6)、人品总于功绩和作品之先,这是中国古代的评价标准之一。

(7)、樊迟陪着孔子在舞雩台下散步,说:“请问怎样才算崇尚德行?怎样改正自己的不足?如何辨别迷惑?”孔子说:“问得好!先尽力把事做好,然后再考虑回报,不就是崇尚德行吗?多检视自己的不足,不要去攻击别人的不足,不就能改正自己的不足了吗?由于一时的愤怒,就忘记了自身的安危,甚至连自己的亲人也不顾了,这不就是迷惑吗?”

(8)、子贡又一次用了玉来比喻,他无疑指的是君子,包括老师,包括自己。从这些对话中,孔子和我们,都看到了子贡的自我期许,看到了子贡对于高远情怀的君子人格的追求。

(9)、(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0)、8»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11)、题主好,喜欢的多了,今天就谈谈《凯风》这首诗。《凯风 邶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一 相关解释邶(bèi)西周诸侯小国。

(1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1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14)、 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16)、“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

(17)、(赏析)用不仁义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在我看来就像浮云一样。

(18)、士,属于创造价值履行义务的阶层,更强调事务性工作的能力。而君子则更强调心理特征,属于意识层面。

(1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论语》

(20)、我们对成功的追求,我们希冀下一代人对成功的追求,让我们忽略了:首先先要成为一个人,有人性的人。

2、

(1)、注释:三人:几个人,泛指多人。  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2)、(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赏析)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5)、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论语》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9)、古人都在意“身后之名”,名在,则人如在,否则就与草木同朽。

(10)、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11)、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12)、译:玉石不经过雕琢,不能成为有用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懂得事理。

(13)、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4)、我的粗线条规划就是,指导学生读完《论语》之后,要按散文、小说、传记、科学、美学等类别给学生推荐系列书目,让学生从每一类书目中至少选择一本书,制定阅读计划,做阅读笔记,互相交流、推荐,形成一个阅读圈、一条阅读链。

(15)、(释义)花言巧语、伪装和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爱之心的。

(16)、——弗莱格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

(17)、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刘鹗

(18)、(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9)、君子考虑事业不考虑吃饭。去耕田,也常挨饿。去学习,到可以得到薪酬。君子担忧事业不担忧贫穷。

(20)、7»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3、

(1)、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2)、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3)、对高尚人格的推崇由来已久,先秦就有诸多记载。

(4)、16»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5)、夭夭是幼苗嫩枝生长旺盛的样子,桃之夭夭句也是如此。意为母亲精心照管,孩子们茁长成长。

(6)、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7)、(赏析)温习学过的.知识就可以得到新的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8)、小学时,老师教导我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是在中国从封建社会走向现代社会民国时期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提出的五育并重的教育方针。

(9)、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孔子《论语》

(10)、棘薪是长大成柴的荆棘,喻孩子长大成人。荆棘古时常用做柴薪,木质坚硬,生长缓慢,由棘心到棘薪其艰难可想而知。

(11)、能做到孝顺父母与尊敬兄长的人,基本不可能犯上作乱。当然,亦会有例外,比如‘间谍’。国内最早的描述应该是:谍,军中反间也。主要有足够的动机,有可能是反规则的.。毕竟古代是社会观,与现代的世界观,所包含的复杂性是不可并提,扯远了。。。

(12)、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3)、20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14)、3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15)、言内之意:我每日多次自我反省——替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同朋友交往是否做到诚信可靠?师之所传是否有学以致用?

(16)、瑚、琏,从玉字旁,它们所指的祭祀器物,或缀以玉石,或精美如玉,总之必与玉相关。

(17)、生命是整个的有机体,我们每个人是其中一肢一节,这一肢的痛痒引起那一肢的痛痒。这种痛痒相关是极原始的、自然的、普遍的。父母遇着儿女的苦痛,仿佛自身在苦痛。同类相感,不必都如此深切,却都可由此类推。这种同类的痛痒相关就是普通所谓的同情,孟子所谓恻隐之心。孟子所用的比譬极亲切:‘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他接着推求原因说:‘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d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他没有指出正面的原因,但是下结论说:‘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他的意思是说恻隐之心并非起于自私的动机,人有恻隐之心只因为人是人,它是组成人性的基本要素。

(18)、(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9)、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20)、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4、

(1)、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2)、赏析:只用法令去治理百姓,使用刑罚去管理他们,人民会只求得免于犯罪和刑罚,而失去了自我的廉耻之心。

(3)、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论语·为政》

(4)、言外之意:在当时能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亦是具有一定综合实力的,要引以为荣,但亦不能骄傲自满。“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亦是夹在大国之间,随时有可能受外国军队的侵犯。要治理好,必须“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此乃国家生存之道。

(5)、10»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6)、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7)、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出自先秦孔子《论语·子路》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9)、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

(10)、(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11)、     孔子说:“君子心里装着的是德行,小人心里装着的是土地财货;君子想的是不能违背法律道义,小人想的是得到实惠利益。”

(12)、有太多人用想象中的自己,来定义真实的自己。

(1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14)、这本书会让你知道许多矛盾产生的根源,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也只有了解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从源头避免矛盾产生。

(15)、注释:有:同“又”    立:站的住 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天命: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对于自己不利的意见能正确对待。 

(16)、(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7)、论语经典名句赏析。论语是很经典的著作,人们通过论语,可以学习到很多知识,涉及到利益,文化喝交友,范围很广。下面跟大家分享论语经典名句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8)、真正好的婚姻,不是大鱼大肉的奢靡,而是愿意陪你吃饭的情谊。

(19)、学会为自己的人生做减法,你会过得更加轻松。

(20)、(赏析)一个人只要道德高尚、品德美善,何愁没有知己?因此,他没有必要为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担心。他要做的是从自身做起,看自已是否能了解别人、体悟到别人的方方面面。严于解剖自己,发扬自己的美德,如此才能高朋满座,知交遍天下。这样的话,即使你身处陋巷,居于茅屋,也不忧虑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了。

5、

(1)、     本章句内涵较广,蕴含以下三种翻译的内涵:

(2)、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君子有威严,自重、自持、自律是首要的基础。

(4)、(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我,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5)、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6)、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屈原《国殇》

(7)、     子张问怎样才算崇尚德行,如何辨别迷惑。孔子说:“始终把忠、信当做特别重要的品质,碰到符合义的事就去做,这就是崇尚德行。爱一个人的时候,就希望他活下去,厌恶起来就恨不得他立刻去死,一会希望他活,一会又希望他死,这就是迷惑。正如《诗经》中所说的:‘(你抛弃我,另觅新欢),并非因为他(她)的家里比我富有,只是你变心了啊。’”

(8)、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9)、译:忧患使人得以生存发展,贪图安逸享乐会使人萎靡死亡。

(10)、 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醒世格言》

(11)、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也,耻也。

(12)、③本学期期中考试前开展《论语》经典语录背诵比赛活动;期末考试前,则要求每人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读后感,并开展“我读《论语》”交流活动,分享阅读经典的收获,推荐读书方法。在此基础上,讨论其余学期整本国文经典的阅读计划。

(13)、赏析:这句话出自春秋·鲁·孔子《论语》。聪明的人喜欢水,因为他性情活跃象水一样流动不息,仁慈的人喜欢山,因为他心地淳厚象山一样厚重。聪明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聪明的人乐观,仁慈的人长寿。

(1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5)、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16)、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他自幼好学,常摆各种祭器,仿效大人祭祀时的礼仪动作。十一岁时,曾跟鲁太师学习周礼。到二十岁时,已掌握了很多文化知识,有“博学好礼”的美誉。二十岁左右,孔子做过“相礼”,从事“儒”这一职业,主持婚丧祭祀。后做过“委吏”(即仓库管理人员),又做过“乘田”(即管理牧场牛羊),还做过贵族季氏家的史官。因为孔子曾做过“儒”,后来又成为著名学者,所以,由他创立的学派便称为“儒家”。

(17)、(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子曰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在学习时时常的复习学过的知识,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而来,不也愉快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恼怒),不也是一个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