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和对联的区别和联系(精选摘抄82句)


楹联和对联的区别

1、怎么写对联?有什么技巧吗?

(1)、挽联:哀悼死者用。如:著作有千秋,此去震惊世界;精神昭百世,再来造福人群。

(2)、  其次是用变通的方式来拓宽对偶修辞的应用,如“互成对”就是用同义连用或反义连用的词相对,可以不论彼此之间的词性,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就是以“天地”来对“有无”。再如“借对”,“沧海、黄河”,沧借为颜色字“苍”。

(3)、  楹联的文学性是不言而喻的,从“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种如诗如画的描写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楹联的文学性是直接从中国古典诗词中继承而来的。

(4)、沧海日,赤城霞,峨眉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

(5)、词与对联的句式都是相对灵活的,但词的对仗却比对联更见宽松,那是因为词不必严守对仗法则;往往对仗用得好,整首词也就活起来了。

(6)、  总体来说,要掌握对联的平仄运用,需要熟悉以下四点:

(7)、楹联,在老百姓中称对联、对子,二者本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称呼,但因使用语境不同,二者略有小的区别。

(8)、  很高兴来到山东城建学院,来与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分享对中华楹联文化与古典建筑艺术的一些粗浅认识。说起对联来相信同学们都十分熟悉,我们去任何名胜古迹游览,几乎每一个古典建筑上都会悬挂有楹联,所以说楹联文化与古典建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学建筑的同学,理所当然要对中华传统的楹联文化有相当的了解。

(9)、  对联也称为楹联,顾名思义与楹有关,是挂在柱子上且与之相关联的文体。后来发展为题赠、戏谑、致哀、致贺、明志等等用途,其实用性比较明显。

(10)、想当年,重庆和谈时,一首《沁园春.雪》 让蒋某人大失颜面,找来一帮文人想写一首气势更大的词,却未能如愿,为何?首先当然是他们的阅历不够,但同时,与这些人过于在意词牌的讲究有关。

(11)、  楹联还具有民俗实用上的规定性,所以楹联文体也体现出类似信函、通知、报告等实用文体的特点,比如说不管一个门店的经营状况如何,一到春节,总得贴出一副类似“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的春联来。

(12)、  之所以强调“对仗句”而不说“对偶句”,是因为“对仗”一词本身就有着平仄声律方面的要求,而“对偶句”则只关乎字类,与声调方面的要求无关。

(13)、仄起平收。所谓“仄起平收”,就是上联最末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末一个字必

(14)、在中国,古人对语言的概念,是以“字”为最基本的语言单位的,这是因为汉语的特点:汉语是形音义的结合体,一形一音一义,不会混淆,千年不变。古代汉语里,几乎全部是单音节词,剩下的双音节词,就是所谓的“连绵字”,是一种单一意思纯粹的双音节词,而其中相当部分是双声叠韵构成的(其中一部分是古代的外来词,如琵琶、葡萄、石榴、剎那、菩萨、浮屠等)。所以,几乎可以说,字就是词!中国文字的特点,成就了汉语语法上的独特的修辞形式——对仗。也只有形音义结合体的汉语,才有可能产生语言文字上完全对仗的美感来。

(15)、许慎《说文解字》“楹,柱也。从木盈声。”《玉篇》“楹,柱也。”《广韵》“楹,柱也。孔子说梦奠于两楹。”《诗·小雅》“有觉其楹。”《春秋·庄二十三年》“丹桓宫楹。”

(16)、这里的“沧”借同音字“苍”,以颜色对“蓝”。

(17)、这个对句不但是同声相对,也有同位同字相对。

(18)、百科著述垂青史一曲临江唱大风——明代状元杨慎联墨品鉴

(19)、对联和律诗,虽然同根,但不同枝;虽然同源,但不同流。是同根异枝、同源别流。因此,二者所遵循的规则,除了与“同根”、“同源”相联系也即由对仗句本质所决定的相同点外,在“异枝”、“别流”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也必然形成各自的特殊性即不同点。联律与诗律的不同点主要是:

(20)、对联本句的平仄交替,可以像律句那样进行,也可以不像律句那样两字一转换,如七言句的音步,可以分为三个,也可以分为两个,其极端的可能只有一个,所以就不忌讳失替和四连仄、四连平;上下联平仄相对,只要求节奏点的字平仄安排必须相反,非节奏点的字平仄可问可不问,因而也就不忌讳三仄尾、三平尾;由于这两种情况与律诗的不同,所以也就不存在孤平的忌讳。这样一来,就使得对联在遣词造句上享有更广阔的空间,实际上也使其所运用的语言具有更强的表现力。

2、楹联和对联的区别和联系

(1)、实字:除了“方位名词”,所有“具体名词”为“全实字”、“抽象名词”为“半实字”。

(2)、在梅坡的词《千秋岁引》中,更是精彩。该词不但多处对仗,更有三句式的对仗(近似今人玩的三柱对),我将这种对法称之为排比对(后面有专门论述的章节)。全词如下:

(3)、诗的颔联和颈联是整首诗的核心部分,亦是诗的颜面;诗是否漂亮,与“颜面”有很大的关系。

(4)、  对联雅称为楹联,实指门前两根楹柱上所悬挂的对联,所以对联与传统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的结缘,主要体现在传统的“门文化”上。门,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同时具有实用的功能和文化的功能。辟邪禳灾和迎祥接福是门文化的两个重要内容,分别衍生出了“桃符习俗”和“春帖子习俗”,这两种习俗在明代中早期,共同催生出以红纸书写对偶语句分贴在门两旁的“春联习俗”。

(5)、楹联有概括,说明,颂功等作用,质量要求更高,且对扙必须工整。

(6)、对联包括春联。对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之又称为楹联或对子。对联包括的面很广:春节贴,喜事贴,丧事贴,山门挂,寺庙挂,机关单位挂,甚至要刻,要铸,长久保存……

(7)、对联,顾名思义,不仅要对偶,而且要相联。所谓相联,一般地说,上下联应围绕相关的主

(8)、下面是黄庭坚的《答龙门秀才见寄》诗的颔联,其中的“俗物”对“儿曹”就属于宽对:

(9)、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10)、近体诗对仗中的一种。用词义的门类比较接近的词为对,便称为"邻对"。所谓词义门类相近,如天文与时令、地理与宫室、器物与衣饰、植物与动物、方位对数量等的关系。用这些意义接近的词为对,就是邻对。

(11)、    由以上联例可以看出,各类建筑楹联的内容,也与该建筑的形制关系不大,而是与建筑的名称、功用、周边景观以及历史典故有关。同时,还与题联者的身份地位,存在很紧密的关系。

(12)、作者简介:梁健,南海人氏。上网曾用ID:kent、荒唐一鉴。幼蒙庭训,强习诗文。然而,天资鲁钝,本性乖张。及长,数翻波折,一事无成。迷网络,以玩为上,循道执中;耽诗联,开心灌水,率性存真。嗜茶酒,究求其广,尝不厌精;醉鉴藏,当仁不让,见好就收。每自乐:风骚任我,月旦由人。惟坚信:乾天行健,君子自强。遂自题联曰:

(13)、这样,我们得出第七个结论:写诗要守起承转合的规矩,写对联虽然不需要或者说没那么多空间去起承转合,但也要保持完整和顺畅。

(14)、律诗,包括所有的律句,为了保持严格的平仄交错句式和整齐的抑扬顿挫声调,明确规定:一是不得失替;二是不得有三仄尾、三平尾;三是不得有四连平、四连仄;四是不得有孤平。这些规则,凡是会写格律诗的人都很熟悉并严格遵守,稍有违反就会引起违律和犯忌的议论。

(15)、(汉子评联之六)为达联意巧用辞——读赵藩成都武侯祠联之心得

(16)、清代状元书法对联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位“三元状元”——陈继昌及其联墨鉴赏

(17)、由上述分析可知,“楹”在楹联一词中表示堂前梁柱,“联”在楹联一词中表示成对、联系、联合、关联。楹联一词基本含义是:古代张贴中堂前梁柱上成对且文字内容有关联的条幅。至于后来张贴部位不同,皆为历史演进的结果,也是能够理解的。

(18)、陈东成副会长著文说:五言联的音步,可以是“三”式,也可以是“二”式;七言联的音步,可以是“三”式,也可以是“二”式和“四”式以及“二”式。而五言、七言律诗的音步只限于上述“可以”的范围,而不能进入“也可以”的领域。与律诗对仗句字数相等的对联尚且如此,其余就可想而知了。陈东成把联律与诗律在音步句式上的不同点讲到家了.如果还要罗嗦几句的话,在“其余可想而知”里,由于对联“副无定句,句无定字”,其音步句式的不同组合量在理论上是个天文数字。这就使得对联的音步较之于律诗更加纷繁多变和交错铿锵。

(19)、见晚情如旧,交疏分已深,舞时歌处动人心。烟水数年魂梦,无处可追寻。

(20)、格律诗首句押韵,但诗的首联也是对仗句;又或者入律古风里押韵的律句,也同时是对仗句。这两种情况下的对仗,也是诗词独有的对仗句。如王勃的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首联:

3、五字对联大全(精选)

(1)、打个比方,对联好比我们在学校时写作文,没那么多技巧,把事说清楚就行。而楹联如比作家写文章,要讲究起承转合,要注重修辞手法,等等。

(2)、福字不可随意贴:大门上的福字有纳福和迎福之意,正门出入是很庄重和恭敬的地方,所以大门或正门的福字要正贴,要贴的端庄大方,不要歪歪斜斜。如在室内的其它家具或装饰上贴福字,要倒着贴,表示福气已经到家了。

(3)、    这次他带来的题目是《诗联八异》。他认为,诗和对联看起来很相似,有的人认为,把两副同韵的联放在一起不就是一首诗吗?把律师的中间两联抽出来不就是对联吗?这种想法是不对的。诗歌和对联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诗歌创作和对联创作的思路是不一样的。它们有些什么区别呢?

(4)、楹联这种特殊的“语言——结构”方式,完全取决于汉语言及其文字的特殊性质。这种“语言——结构”的独特性使得楹联创作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上迥异于其它文学形式。同样的客观对象和内容,楹样总是设法从两个方面、两个角度去观察和描述事物,并且努力把语言“整形”规范到二元的对称结构之中去。

(5)、不仅格律诗要有叶韵,而且自《诗经》以来所有的诗、词、曲甚至当代的大部分新诗都是叶韵的,所以诗属于韵文。诗中的律诗,除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外,所有偶句都必须叶韵。对联,不管多少句多少字,从理论上说,只能排成“两两相对”的两行,所以也就不必叶韵。况且,最初的对联只是四至七字的短联,这样的上下句也不可能叶韵,因为一个偶句根本就不需要同谁叶韵的问题。由此,人们有理由将对联列入非韵文。由于对联不要求叶韵,就更增加了语言选择的自由度。以格律诗为例,《平水韵》中“十五咸”韵部只有41个平声字,最多的“四支”韵部也只有464个平声字。一首诗的韵脚用字只能在一个韵部内挑选。可对联由于不叶韵,所以不受韵部的限制,几乎所有汉字都可作为选择对象。虽然近些年有韵联出现,但这是对对联品种的丰富,并不改变对联不要求叶韵的本质。

(6)、(白居易《春送卢秀才下第游太原谒严尚书》)

(7)、四异:诗歌表达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情绪,而对联表达典型语境中的典型认知

(8)、  在格律上,诗钟相对于对联则要求更严格。对联有“一三五不论”之说,而诗钟就算格律放到最宽也要求第五字必论,更有诗钟著述或钟社要求字字必论。可见诗钟格律要求之严。

(9)、     诗歌是要表达情绪和感情的,没有“情”,还要诗歌做什么。比如,送别是古代诗人常用的题材,但表现又各不相同,这是环境、情景、对象、心绪都不相同的缘故。当然,对联也有感人的作品,比如挽联就比较注重感情。但更多的对联是表现作者对事物的凝练概括和深刻认识,或者说,对联不需要附加更多的情感因素。我们要把对联写得更像、更符合描写的环境与人物。

(10)、(汉子联评之十)戏台对联释人生——读陈仰瞻戏台联有得

(11)、按照对偶基本规律构成的句子,我们可以称之为对仗句。而对联,通篇都应该是对仗句式的。但除了对联之外,诗词和赋体文,都存在了不少的对仗句子,因为对仗和韵律,就是汉语言文学的精髓。

(12)、诗,什么是诗:诗是一种用高度精练的语言,形象反映自然和社会生话;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截。

(13)、在许多时候,排比对往往也同时是不等对。我们再看看下面这一副题福建漳州南山寺联:

(14)、  不管什么句式的节奏,一个节奏不论是一字、二字或三字,其最后一个字称为节奏点。上下联的同一节奏点,必须平仄相对,而同一句内的前后相邻节奏点,应尽量做到一平一仄相交替。

(15)、“一副对联”是正确的。副代表两个,和双近义。对联分上联和下联,所以叫“一副对联”。一般来说,一副是常常含有左右关系的两个,如果说一副耳环,一副耳环等。

(16)、“代词”既可以代替“实字”也可以代替“虚字”,故它既是“实字”也是“虚字”,要根据使用时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这是最容易搞错的词类,不可不注意)。

(17)、行业联:不同行业贴于大门或店内之用。如:欲知千古事;须读五车书。(书店)虽是毫发生意;却是顶上功夫。(理发店)欢迎春夏秋冬客;款待东西南北人。(旅店)

(18)、  首先是一些能让对偶更显工整的方法,如颜色对、数字对、方位对等,“青岛、苍山”“三天、千嶂”“人间、天下”;人名对、地名对、药名对、词牌名对等专用名词相对,“天长市、地久村”“白头翁、苍耳子”;双声叠韵对,“玲珑”对“温润”等。

(19)、  还有一种上下联交错安排对偶的“交股对”,运用极少,就不介绍了。

(20)、同字必须用同字相对,是对联与律诗共同遵循的规则。但在一首律诗中,颔联的同字不能再在颈联中出现。对联却不同,同一个字,不仅可以在本边各句中反复出现,而且可以在上下联两边错位出现。最大的不同是,律诗绝对不允许同一个字处于对仗上下句的同一位置上,即不允许同位重字。在对联中,却允许带有衬字性质的虚词同位重字,诸如之、乎、也、者、矣、焉、哉之类。如弥勒佛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之”字就是虚词同位重字。还有更宽者,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甚至允许实词同位重字,如在皖南事变中牺牲的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自题》联:“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不忘”就是实词同位重字。

4、楹联和对联的区别

(1)、这里的技巧,指对联常见的嵌名、偏旁、谐音和回文。《唐诗三百首》中,没有一首技巧诗。《水浒传》第61回,吴用把四句卦歌写在墙上:“芦花丛中一扁舟,俊杰俄从此地游。义士若能知此理,反躬逃难可无忧。”这首诗藏了“卢俊义反”四个字。当时好多人没看出来,主要是因为古代诗人基本不使用技巧。

(2)、首先要知道生活习惯和风俗,并且要知道门口的上首和下首。面对大门右手方是上首,左手为下首。横批是对联的中心或题目,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横批书写的方向判断,横批从右向左书写,上联就在右边,反之则在左边。

(3)、按音调平仄分春联比较讲究音调平仄,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音,下联最后一个字应是平声。比如“春回大地千山笑”(“笑”是仄音),“福满人间万民欢”(“欢”是平声)。

(4)、  民间文学中的故事传说中包含一些对联故事,有些民间谣谚也会以对联的形式出现。对联与谜语结合,还可以形成一种有趣的谜语联,也就是用一副工整的对联当作谜面,供人们猜出背后隐藏的谜底。另外,诗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对联。最后,明清两代通俗小说极为盛行,明代中期以后,民间通俗小说逐渐与对联的产生了亲密接触,如《金瓶梅》《红楼梦》等。

(5)、古人对对仗最基本的要求是“活对活”、“死对死”、“实对实”、“虚对虚”,不能混淆。

(6)、客家人在这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经过战乱、徙迁的悲欢离合,更对祖国这一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历代出现过不少楹联名家和学者。

(7)、所谓同调对仗,其实是同声相对,即平声字与平声字相对、仄声字与仄声字相对,这种情况在词中是经常见到的。如苏轼的词《水调歌头》里有这样一个对句:

(8)、对联的对仗和律诗的对仗,所遵循的总规则是相同的。其主要内容是:字数相等,平仄相反,词性相近,结构相似,音步相仿,语意相关,字义相别。字数相等,是对仗在形式上的要求,上下句字数不一致,就不能够保证外形排列上的整齐划一;平仄相反,是对仗在声调上的要求,上仄下平或上平下仄,反差明显,音乐美感强烈;词性相近,是对仗在内容上的要求,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才能使相对的两边词汇份量不致于失衡;结构相似,是对仗在词组性质上的要求,并列对并列、偏正对偏正、动宾对动宾、主谓对主谓,可以保证词性相近的顺利实现;音步相仿,是对仗在形式细化上的要求,如果只是字数相等而音步不同,那就破坏了具体环节上的对称平衡;语意相关,是对仗在整体性上的要求,或者说是对立统一规律在对仗上的具体体现;字义相别,是对仗在信息量上的要求,如果没有这一条,就可能产生合掌,造成语言浪费。只要称得上是合格的对仗句,不管是联是诗还是赋,都一定符合上述这些总的规则。联律与诗律在总则上的相同,是对仗定义相同的必然延伸,为对仗质的规定性所决定。

(9)、上课地址:金星家园(锡师附小阳光校区正对面)

(10)、这是明代左光斗的一副名联,上联的“风云”这个词组自对、即“风”对“云”,下联的“花鸟”这个词组也是自对。如:

(11)、但古人将对仗中的“合掌”也称为“正对”。(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丽辞》:“正对者,事异义同者也。”“孟阳《七哀》云:‘汉祖/想/枌榆,光武/思/白水’,此正对之类也。”(宋)蔡梦弼《草堂诗话》:“‘貔虎/闲/金甲,麒麟/受/玉鞭’,以‘貔虎’对‘麒麟’为正对矣。”

(12)、由此可见,鉴于诗歌与对联在传播形式上的不同,二者在格律方面最大的区别是:诗歌重视平仄,对联重视对仗。联律应以对仗为基础、为支撑、为重点。

(13)、区分对联的上下联的方法就介绍到这里了。恭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14)、  楹联与建筑园林艺术和书法艺术存在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建筑园林中的楹联,与景观和建筑相交融,成为包括建筑装饰、联板制作以及书法艺术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楹联与传统建筑的内部结构无关,而是作为建筑外部装饰的一部分而存在的。中国古典建筑十分注重外部装饰,充分运用线条、色彩、图形、文字等装饰元素,以达到“富丽堂皇”“典雅精致”的艺术效果。匾联,是传统建筑中文字装饰的主要载体,在提升格调、营造意境等方面,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正如《红楼梦》中所说:“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也觉寥落无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

(15)、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16)、句,句是能够表达完整意思的一段话。它由词和词组(短语)构成。这个不用多说大家都明日。

(17)、我们开始分析一下诗词的对仗句,这里集中讨论异,因为同我们都基本了解了,就不用多花费时间。我们知道,对联的对仗句式,一定要严守前面提到的“四项基本原则”的。但诗词的对仗,却会因其体裁的特点,不一定要严格按照对联的“四项基本原则”句式,而在诗人有意无意之间,“创作”出独有的对仗句式来。

(18)、其中“师友”和“我”相对,“江山”和“时”相对,这里以二字与一字相对仗,字数是不相等的。这里的“师友”是人物类,“我”是人称代词,可属工对;“江山”和“时”是天文与时令,属邻类相对。这种不等对在唐诗宋词里也有,我们前面提到的梅坡《千秋岁引》里有一个对仗句就是:

(19)、  通过对大量古今楹联作品的梳理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关于楹联文体概念的更精确的定义:

(20)、  通过上面楹联概念、特点及格律要求的介绍,大家对于楹联文体应该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但是这只是一种狭义的楹联概念,涵盖不了我们身边丰富多彩的楹联现象,这样,我们就要把视角从“楹联文体”的高度,提高到习俗、艺术和文化的层面上,用“楹联文化”的概念进行概括。

5、楹联和对联的区别PPT

(1)、流水对在律诗对联中最受人欣赏,艺术性较高,是相对不容易写好的一种对子。一首诗里面如果有了一联的流水对,往往就显得灵动飘逸了许多。关于流水对,有这样一些说法:“古人律诗中之流水对,常为难得之佳联,即因其一气呵成,畅而不隔,如行云流水,妙韵天成也。”“流水对使一首诗结构紧凑,如果是用在担当著拓转诗意的重任的颈联,常可使整首诗意像流动,习习欲飞。”

(2)、对联则不是这样。对联的意义是让人看懂,这与它实用性的特点有关。所以,对联必须直接传达信息。当然,你可以有不同角度,但一定要说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