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昨日的世界书评(精选摘抄131句)


茨威格昨日的世界

1、茨威格昨日的世界pdf

(1)、这么年轻的读者,是否真能读懂波拉尼奥的作品?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想来在少年人的眼中,这些文坛巨星也自有其独特的光芒。

(2)、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西街雍和宫壹中心B座1层

(3)、同样,我也不时觉察到,当我说起我的家时,我并不立刻就知道我指的是从前哪一个家,是在巴特的那个家还是在萨尔茨堡的那个家还是在维也纳的我的父母家或者当我说起在我们那里时,我就不得不惶惶然提醒自己:对我故乡的人们来说,我早已不属于他们中间的一员,就象我不属于英国人或者美国人一样,我和那里已不再存在有机的联系,而在这里,我又从未完全成为他们中间的一分子。我曾经在那里长大成人的世界和今天的世界,以及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世界,在我的心目中显得愈来愈不一样,成了完全不同的世界。

(4)、少年时茨威格的父亲对他影响很大,在文中茨威格评价其父亲为低调,不爱抛头露面,谨慎,极为克制,绝不贪婪。描述的有点中国传统意义上“圣人”那个意思了。歌德曾说“在人头攒动的争先恐后中,勋章和头衔可以抵挡某些伤害。”不需靠勋章和头衔来抵抗世界恶意的人一定是有其内心深处更强大的东西作为防护。茨威格无疑为父亲这种特质感到自豪。他写道:“正是拜他所赐,我才能感觉到唯一比较可靠的财富:那种内心自由的感觉。”读到这句我心头一震,这不是外公给我的感觉吗。所有财富中最可靠的是内在的自由感,不是今天所说可以dowhateveryouwant的自由,而是内心可以不受勋章,头衔,外在财富,powerplay而去思考的自由,内心充实的坚定感。没有什么能像它一样给你自由的同时给你安全感。

(5)、我的驳辩说完之后,凡拉爱朗欣然地拍拍我的肩头。“我明天就要去拜访罗丹先生,”他说,“跟我同去。像你这样的钦佩他,就有权利跟他会会面。”

(6)、“电子书阅读越来越普及,作为出版商会不会感到担心?”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世纪文景和上海译文的两位负责人,他们的回答却惊人地相似:不担心。一方面,现在越来越多的出版方在策划图书时,都会考虑到纸质书和电子书两方面的销售渠道,另一方面,虽然电子书的销量呈上升趋势,但总体而言读者依然更偏好纸质书。可是也有很多人,如亚马逊总裁贝佐斯,曾预言纸质书会最终走向消亡,也不担心?“我认为不是这样的”,顾真举出了黑胶唱片的例子,“黑胶唱片的音质是CD和流媒体播放无法比拟的,这是它能够回归的重要原因。书籍也一样,一些人可能会使用电子书阅读,但很多人表示他们更喜欢纸质书,因为阅读的‘质感’不同,并且作为书架上的收藏,可以随时翻阅。”王玲则表示,不管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更重要的是书的内容质量,“只要有读者愿意读,哪怕这个受众群很少,我们也愿意去出。”

(7)、《象棋的故事》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创作的中篇小说,也是其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中篇小说。

(8)、思想的分享,得到的收获不止是两份,快乐的情感碰撞,滋养的不仅仅是这刻!

(9)、“这是我最近的作品,”他一面揭去盖在上面的湿布,就露出一个女性的半身像来,那是神采焕然地用泥土所塑的,“我觉得这已是完工的了。”

(10)、我们中间的每个人,即便是年龄极小和最无足轻重的人,在他心灵深处都曾被我们欧洲大地上几乎无休止的火山般的震撼所激荡过;而我自己知道,在这千千万万人中间,没有一个人具备象我这样的优越条件:我,作为一个奥地利人、犹太人、作家、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恰好站在地震最剧烈的地方。那剧烈的地震三次摧毁了我的家园和生活,使我和过去脱离了任何联系,戏剧性的激烈动荡把我抛入一片空虚,把我投入我不知该奔向何方—这种我已经十分熟悉的境地。

(11)、   只是这一次开始活得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因为终于明白世界并不会像自己天真以为的那样。

(12)、我曾亲眼目睹各种群众性思潮—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德国的国家社会主义、俄国的布尔什维主义—的产生和蔓延,尤其是那不可救药的瘟疫—毒害了我们欧洲文化之花的民族主义。

(13)、                                ——汉娜·阿伦特

(14)、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展位前同样人头攒动、源源不绝。一位母亲带着即将上小学五年级的女儿站在村上春树的作品系列前犹豫不决。她说,自己的女儿从小就阅读广泛,哪怕是不感冒的历史类题材,她也会刻意念给女儿听,“阅读的根基一定要在小时候培养好”。

(15)、链接:https://pan.baidu.com/s/1I5hH7-eXvqyp3JWZWUXujg提取码:0elh书名:变形的陶醉

(16)、小学五年、中学八年之后,出于对文学的热爱,茨威格进入维也纳和柏林的大学攻读哲学和文学。大学期间发表第一部诗集,在杂志上发表短篇小说和随笔,自此走上了文学之路,成为了一代文豪,和罗曼罗兰、高尔基比肩。大学毕业后茨威格游历欧洲,从维也纳到柏林,从巴黎到伦敦。“那个时候还没有收音机,我只有与旅伴们交流,来打发漫长的旅途。在我与各种不同类型的人交往中,我了解到影响我们这个世界的各种力量和紧张关系,这种学习胜读百本书。”

(17)、全书分四个部分,茨威格记忆中他的成长时期,也就是一战前的欧洲社会,一战时期欧洲的变化,介于一站和二战之间的暂时和平二十年,二战来临。我将分别用四篇短文highlight出这四个部分中令人印象深刻值得一谈的点,当作读书笔记,重温茨威格所在的那个疯狂的变革时代。

(18)、在这个碎片化、电子化阅读已经渐成普遍趋势的当下,何以依然有那么多人愿意冒着骄阳或暴雨去书展呢?揣着满腹疑窦,我试图从乌泱泱的书展人群和书海中寻找答案。

(19)、1919年,第一次战争结束签订《凡尔赛和约》,影响了世界的进程。法国、英国、美国各怀鬼胎,德国战败被要求巨额赔款,直接导致纳粹d的兴起,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重磅炸弹。同时,由于无视中国利益,也诱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给中国带来了德先生和赛先生,直接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20)、   结果战争就这样来了,大家突然之间轰轰烈烈争当英雄。母亲们亲自给儿子戴上大红花送他们去前线——他们那时候仍旧天真地以为,孩子们过几天就会回来了。然而终于他们再也等不到亲人的归来了。

2、茨威格昨日的世界书评

(1)、我是在维也纳长大的,它是一座具有两千年历史、历经各国的首都,然而在它沦为德国的一座省城以前,我却不得不象一个罪犯似的离开了它。我用我的母语所写的文学作品在那里被焚为灰烬,但正是在那个国家里,成百万的读者把我的书籍视为朋友—这样,我也就不再有任何归属;所到之处,都不过是作为一个陌路人,或者至多是作为一个宾客;即便在我心中选择作为自己故乡的欧洲,自从它在同室操戈的战争中第二次自取灭亡地把自己撕裂得支离破碎以后,也已经在我心中消失。

(2)、罗丹套上一件白布外衣,立刻变成一个工人的样子。他在一个雕刻架子前立定了。

(3)、奥古斯特·罗丹代表作品:加莱义民、吻、巴尔扎克、思想者、手、雨果、青铜时代。

(4)、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1942年2月22日在巴西自杀。(来源于网络)

(5)、   但,依然不相信还会有战争。怎么会呢?好不容易赢来的和平啊?怎么会呢?人怎么会坏到那种程度呢?

(6)、正如他在自传《昨日的世界》中写到的:“虽然我很早就(几乎有点儿不大合适)发表作品了,但我心中有数,直到二十六岁,我还没有创作出真正的作品。”

(7)、弗洛伊德对于人际传播的看法产生了帕洛阿尔托学派,而批判学派中的法兰克福学派将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结合起来,建立了批判传播理论。

(8)、上海译文的编辑顾真表示,村上春树系列是该社多年来长盛不衰的“销售冠军”,不过在今年书展上,他们主推的则是法国作家J.M.埃尔的福尔摩斯“同人小说”《福尔摩斯症候群》,以及由《生活》月刊编著的“中国文艺百人语”《珍物》,前者请来了作家自己与福尔摩斯迷展开多场互动,后者则有音乐人李宗盛亲自站台宣传,均受到了书展读者的热捧。此外还有全套引进的雷蒙德?6?钱德勒作品集,以及出书速度缓慢但在男性和中老年读者群中颇有受众的“译文纪实”系列非虚构作品,“(纪实系列)今年的新书是《慕尼黑的清真寺》和《东北游记》”,顾真说着把一本《慕尼黑的清真寺》递给我看,和该系列的其他书一样,封面采用的是纪实性的摄影照片,与其素来精美、简约的文学装帧大相径庭。我想,这也暗合了近些年来国际上各大文学奖的趋势。随着当代世界前所未有的全球化进程和因此产生的各种现实紧迫问题,作家对人类当下境遇的观察和体恤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倾向,涌现出大批优秀的非虚构文学作品。例如白俄罗斯记者和作家斯维特拉那?6?阿列克谢耶维奇就是凭借对阿富汗战争、切尔诺贝利事故等的“苦难和勇气的复调书写”而获得了201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9)、《昨日的世界》是奥地利作家斯特凡•茨威格创作的自传体文学作品,写于1939年至1941年间,是茨威格在临终前被迫流亡的日子里完成的。在茨威格离世以后,于1942年在斯德哥尔摩出版。

(10)、斯蒂芬·茨威格(StefanZweig,1881年11月28日—1942年2月22日),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大师》和《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11)、作品于1938年出版,茨威格流亡国外,他的著作被列为禁书,遭到焚毁。直到战后,双城电影公司将它改编为电影,才成为畅销书。而1981年,茨威格诞辰100周年之际,奥地利广播电视台拍摄电视片《心灵的焦灼》。

(12)、今天,我们重新捧起他的著作,以阅读的方式缅怀他……

(13)、他的雕刻室,也很简单,装着高大的窗子。里面有已经完成的造像,更有许许多多石膏所塑,作为初步试验的模型——一只膀子,一只手,有时甚至只是一只指头或一个小小关节;桌上堆满着种种素描的图形。这地方显示出它的主人一生在不断地研究,不断地工作。

(14)、在我的今天和昨天之间,在我的扶援直上和节节败落之间,是何等的不同,以致我有时仿佛感到我一生所度过的生活并不仅仅是一种,而是完全不同的好几种,因为我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当我无意之中提到我的生活时,我就会情不自禁地问自己:我的哪一种生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生活,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生活,还是今天的生活。

(15)、全书分为16节,“上个世纪的学校”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小孩文学启蒙的历程:条件之优越、起点之高,激情之热烈都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情窦初开”没有讲自己的恋爱,而是讲了当时欧洲社会隐蔽的性生活现状;“巴黎,永远焕发青春的城市”及其他篇章,从感受上区分了维也纳、伦敦、纽约和巴黎各自的特点。总之,快500页的书,竟然没有一丝凝滞,即使在抒发整个犹太名族的悲哀时,都带着克制和客观的清新,而其实他的内心该是多么绝望呀。我想至少在文本里,他没有放纵自己的悲痛,还保留了他的涵养、对自由的渴望、对艺术的崇敬。

(16)、有点像自传,以一个欧洲人的眼睛看欧洲,讲的是二战前欧洲的生活(文化、政治)。文笔给人感觉很亲切,读起来很顺畅,是了解欧洲的好书!

(17)、在他们生活的日子里,大概也在什么地方发生过战争,不过用今天的规模来衡量,那只不过是一场小仗,而且是在遥远的边境线上进行,人们听不见隆隆的大炮声,再说半年之后也就烟消云散了,被人们所忘却,成了枯萎的一页历史。老一套的生活又重新开始。

(18)、   在一战之前,在那样的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欧洲人,是没有一个人相信战争会真正打起来的。他们几乎是怀着天真看待世界局势。

(19)、很多人认为这不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而是哲理性散文,写罗丹其人其事只是手段,揭示成功的秘诀才是目的。这当然是一种正确的看法。但细细读来,可以发现作者并不仅仅将会见罗丹这件事情作为一个手段,而是在事件与人物中倾注了饱满的感情,将罗丹塑造得鲜活、生动,富有立体性。他在《巴黎,永远焕发青春的城市》中还记述了与法国著名翻译家莱昂·巴扎尔热特的友谊,描写了对德语诗人莱纳·马利亚·里尔克的印象,这些人的形象都很生动、亲切,而不仅仅是表述某些哲理的手段。因此《成功的秘诀》没有说理散文的枯燥,也赋予写人记事散文以深刻,情、理、事就这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毕竟是这样一件事、这样一个人,使他在不经意间悟得了这样一个道理:“一切艺术、一切事业成功的奥秘——聚精会神;集中着所有的力量以完成不论大小的一件工作;把我们容易分散、容易旁骛的意志贯注在小小的一点。”“除了工作,好像自己都不存在,这是成功的秘诀。”于是他也就在叙述的过程当中仿佛是不经意间传达了这个道理。一切都是这么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20)、想认清一个人,最快的方法还是扯上金钱关系。

3、茨威格昨日的世界最后一句

(1)、   茨威格对他笔下人物的塑造更多的是反映他一生的写照。

(2)、每个人在读书的过程,其实何尝不是在读自己。

(3)、玛丽·安托瓦内特(1755-1793),法国王后,路易十六之妻,奥地利女皇玛利亚·特蕾西亚之女。1793年10月16日在法国大革命中被处死。茨威格在深入研究分析史料的基础上,以缜密的心理洞察力,从人性的角度描写了她的一生。在茨威格笔下,她既非保王派所说的纯洁无瑕的伟大圣女,也不是革命派攻击的下贱娼妇。而是“一个性格平庸的人”“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并不特别聪明,也不特别愚蠢;既非烈火,亦非寒冰;没有从善的特别力量,也无作恶的坚强意志……一个不好不坏的女人,没有心思去做恶魔,也没志向去当英雄。”

(4)、我终于明白生活中的我为什么不招人待见,因为不够虚伪,因为嘴不够甜,不会拍马屁,不会睁着眼睛说瞎话。

(5)、总之,在我们之前,作为整体的人类,既没有露出过像我们所见到的那种恶魔般的狰狞面目,也没有建树过那种好像是神明创造的业绩。我似乎觉得,为我们所经历过的那种紧张而又富有戏剧性的生活作见证,是一种应尽的义务,因为每个人都是那些巨大转变的见证人,而且是迫不得已的见证人—我再重复一遍。

(6)、    茨威格很幸运的属于前者,富裕家庭的基础使得他有着很好的平台,在战火没有燃烧到维也纳之前,茨威格度过了很幸福的童年。

(7)、我清楚地意识到,我是在对我不利但又极具我们这个时代特征的环境下来写自己这些回忆的。即,我是在战争期间,在客居异乡和缺乏任何能帮助我记忆的材料条件下来写这些回忆的。

(8)、这场战争粉碎了茨威格对世界的幻想,让他彻底看透了人性的丑陋与文明的脆弱。而在希特勒执政后,茨威格成为了纳粹的罪人,只能通过刚戳这样屈辱的印记来实现出行。

(9)、总之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奥地利是蓬勃发展,思想开放,每个领域都有新鲜事物在酝酿着的。一般在这种大环境中不可避免的是政治上的改变。茨威格后来也突然意识到那些几十年来保持沉默和乖顺的自由市民阶层突然开始不那么安分守己了。社会主义d在奥地利的兴起,工人们要让人们看到他们的力量,提出口号并要求设5月1号为劳动节。19世纪的最后十年,政治的急风骤雨打破了茨威格习惯的舒适的生活。新世纪想要一个新的秩序。这也合理解释了为何看上去一切美好的社会会在不久的将来迎来第一次世界战。任何的欣欣向荣,进步与发展必然都是分布不均的,思想的解放一定会让没能得到发展好处的人产生不满。茨威格作为犹太纺织厂生意家族出身,他得到的艺术的熏陶和精神的升华没有给自己带来负面的情绪,所见都是美好,之后他也意识到当时奥地利错误地命名了“普遍”选举权只是给了有钱人。“普遍”的美好并不是普遍的,依然是有局限的甚至是某种特权的。想想看19世纪的奥地利怎么可能是完美的呢?到1920年女性才可以提出离婚,那时咖啡馆的自由思想交流场所肯定也鲜有女性参与。那时所谓的先进某些程度依然是守旧落后的。也可以想象我们今天的很多“先进”思想在未来看依然是守旧落后的。同时,今天的“先进”思想与现实差距也很大,思想的落实往往诸多阻力。回到当时的奥地利,普遍的发展往往会引起普遍矛盾,政治上为了缓解矛盾总会找一个替罪羊。于是渐渐地有d派把矛头默默指向犹太人群体,为了让那些不满意的小市民有了一个看得见的发泄目标,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将人们对大土地主和封建财富占有者的仇恨转移出去。宗教矛盾在新思潮中也同样不可避免。

(10)、在影片的结尾出现了这句话“Inspiredby the writings of Stefan Zweig.”俨然这部电影与茨威格的经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11)、从自己一生中忘却的一切,本来就是由一种内在的本能在此之前早已断定认为应该忘却的。唯有自己想要保存下来的事,才要求为他人而保存下来。所以,这里叙述和选择的,并不是我的回忆,而是为他人而作的回忆,但这些回忆也至少反映了在我的生命进入冥府之前的一生!

(12)、于是,我也就势必成了一个手无寸铁、无能为力的见证人,目击人类不可想象地倒退到以为早已被人忘却了的野蛮之中,这是一种有它自己纲领性的自觉情条的反对人性的野蛮,使我们在经过了若干世纪之后,重又见到了不宣而战的战争,见到了集中营、严刑拷打、大肆抢劫和对不设防城市的轰炸。

(13)、战后的德国既没有得到有效的削弱,也没有得到抚慰。纳粹主义开始德国盛行,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大肆驱逐和屠杀犹太人。茨威格像罪犯似的逃离了他的祖国,“我不再有任何归属,所到之处不过是作为一个陌生人,充其量也不过是朋友,就连我心中选择的故乡欧洲,在同室操戈的第二次自相残杀之后,在我心中也已消失了。”茨威格流亡英国和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幻灭中自杀。悲哉!

(14)、优秀的人不是不合群,只是她合群的人没有你而已。

(15)、固然新书和新版书满足了人们阅读的新鲜感,但传统意义上的纯文学作品也不示弱。顾真指着在壁柜上排放整齐的译文经典作品系列说,“其实我们的名著经典也一直很受学生d的欢迎。这些作品几乎自首版以来就没有做过改动,其版本、译者都依然是上世纪以来的风貌。”

(16)、当你达到一定高度时,全世界都对你彬彬有礼。

(17)、每当我在谈话中向年轻的朋友讲起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一些事情时,我从他们突兀的问题中发现,有多少事对我来说还是不言而喻的现实,而对他们来说却已成为历史或者不可思议。

(18)、叶老师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提出一直困惑她的问题。这个女人为何会这样做?为何她不向男人表达出来自己的情感?是不是她特自尊的缘故?稻友们听后,纷纷从自己的阅读感受出发进行了解答。

(19)、感谢您的慷慨,我现在几乎拜读了您所有的大作。关于人和命运的各种描绘,我不由自主地想说,我觉得它们当中没有一部像最近这本关于玛丽·安托瓦内特的传记这样令人信服,感人至深,并且很可能和那如此难以把握,可又无法替代的历史真实如此的吻合。——弗洛伊德1932年10月20日致茨威格信

(20)、1924年至1933年,从通货膨胀结束到希特勒摄政,欧洲人得到了平安无事的短暂安全。巴黎、维也纳、柏林、纽约、罗马,城市变得更加美丽。这一时期,茨威格的创作达到巅峰,先后创作了《三大师传》、《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忒耳西忒斯》、《人类群星闪耀时》等传世之作。1928年茨威格还应邀到莫斯科参加纪念托尔斯泰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结识了高尔基。

4、茨威格昨日的世界内容简介

(1)、在这个时期,一位艺术大师给了我一个极大的教训。这教训初看似乎是无足轻重的小小际遇而已,事实上却是我一生写作生活的转捩点。

(2)、——————————演绎叙述完美无缺,语言表达出类拔萃,两者相辅相成,给人的印象是罕见的满足。

(3)、人能幸福到什么程度还不太清楚,人能失望到什么程度却屡屡刷新。

(4)、这部电影围绕着布达佩斯大饭店的神秘主人展开,如“俄罗斯套娃”般的回忆随着故事的推移而慢慢被揭开。

(5)、“零号”小孩跟着这位旧绅士经历了一系列事情,如盗窃、谋杀、越狱等。他们共同见证了“贵族欧洲”世界的崩塌。

(6)、在我的旅馆房间里,手头没有任何一本书、没有任何记载、没有一封友人的书简。我也无处可以问讯,因为在全世界国与国之间的邮路已经中断,或者说,由于检查制度而受到了阻碍。

(7)、斯特凡•茨威格(StefanZweig,1881-1942)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和传记作家。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识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为著称。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是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一九三四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和巴西。一九四二年在孤寂与幻灭中自杀。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以及作家和历史人物传记《三大师传》等。

(8)、以古鉴今,当下的我们也许可以从中吸收些什么。和平,像襁褓中的婴儿,嗷嗷待哺,需要我们精心喂养。

(9)、——————————想把自己当作对手来下棋,就像想跳过自己的影子一样的不近情理。

(10)、——————————两只手现在躺在一起,微微颤栗,却用指关节悄无声息地敲着桌子,犹如生了寒热病,上牙直打下牙。

(11)、平行的两只眼睛,却不平等看人;长在左右两只耳朵,却总听一面之词;只有一张嘴,却总能说出两面话。

(12)、几十年前,茨威格是在那个时代特征的环境下来写自己回忆的。因为在全世界国与国之间的邮路已经中断,或者说,由于检查制度而受到了阻碍。他们每个人又都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就象几百年前尚未发明轮船、火车、飞机和邮电时一样。所以,关于茨威格自己过去的一切,仅仅是凭他自己脑子里的记忆。

(13)、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

(14)、永远有多远和sunny都是老师,她们俩从知识点方面解析了茨威格。永远有多远用循环式放大的写作法分析了《昨日之旅》,讲到作者细腻到真实的心理描述让人害怕。他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情感炽烈但命运凄惨的女性形象,连高尔基也盛赞茨威格是“世界上最了解女性的作家”。sunny从思想性方面分析了《三大师》,并比较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偿还旧债》的不同和相同处。

(15)、这样的大环境无疑是文艺青年成长的优渥土壤,上学期间茨威格在班上被一群如他一般激情澎湃的文艺青年环绕着,当老师老生常谈讲着席勒的《论质朴的诗和感伤的诗》时,他们在桌子下面偷看尼采和斯特林堡。回忆起这段时光,茨威格不无骄傲地说这两个名字还是老师那些迂夫子没有听说过的。他的这段回忆让我非常激动,上学的少年心理活动大抵是类似的,想起初中时,班上也是一群追求文艺的少年,当老师在上面讲亦舒《致橡树》时,我们也会不无骄傲地以读尼采,佛洛依德,和村上村树为荣。我们疯狂地想走到深奥的最里面来证明自己不仅仅是孩子,我们故意互相朗读疯子般的言论来抵御应试教育的秩序。记得初中时最好的一个朋友最喜欢跟我说的一句话是:我是尼采,我是太阳。然后我们都会哈哈大笑。那时其实也没好好读《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如是说》,但是好像就已经把尼采刻入灵魂了。当我们写悲伤的诗时,长辈会认为这些都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但当一个少年,手无寸铁,无经济来源,依附于长辈,不得不服从学校的秩序时,他/她不可能不是真实痛苦的,而这时语言是唯一的自由和铠甲。

(16)、他还有一本《群山回唱》,没看过,应该也不错。

(17)、一个人可以如此完全忘记了时间空间与整个的世界,这个认识,使我得到了空前绝后的感动。这一小时,使我把握住了一切艺术、一切事业成功的奥秘——聚精会神;集中着所有的力量以完成不论大小的一件工作;把我们容易分散、容易旁骛的意志贯注在小小的一点。

(18)、同样给茨威格年少时带来巨大能量的,除了霍夫曼斯塔尔(虽然我还没能懂他的好),就是里尔克。茨威格认为霍夫曼斯塔尔是十七八岁起就登峰造极的诗人,而里尔克则是完成的大诗人,他一直在摸索,尝试,成型和提升。维也纳少年们视这些诗人为偶像,也希望在自己并不完全了解的躯体里或尚且矇昧的灵魂中看到这种诗性的苗头。真是个美好的时代。且我觉得人能够意识到对自己的躯体不够了解,承认自己的灵魂尚且矇昧是一个极好的状态,无论到多少岁都保持这种态度,可以促使自己无限拓展。

(19)、小时候走夜路害怕遇见鬼,长大后走夜路害怕遇见人。

(20)、胡塞尼的书也是很推荐的。故事性强,情感真挚,同时也是了解阿富汗文化的好书。

5、茨威格昨日的世界

(1)、这一天所得的教训,比我在学校里多年的用功还有益处。从此以后知道,一切人类的工作如欲完善而有价值,应当是如何做法的。

(2)、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但如何有钱才是你最大的问题。

(3)、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很少有人有着他那样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吸收最丰裕的人类艺术文化果实,接触世界各地最杰出最优秀的人物;作为一个奥地利人,犹太人,作家,人道主义者,世界主义者,他经历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人类和平进步的繁华丰富并为争取个人自由发展的最大空间而不断学习交游,也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文明倒退和人性堕落,饱尝人类数百年来最大的不自由。

(4)、茨威格的少年时期无疑是更加激情澎湃的,他身处科技变革时代的文艺盛殿,而咖啡馆刚刚进入维也纳人的生活,任何人只要买一杯廉价咖啡就可以进去发高烧一般地分享观点。他总结道,在形成奥地利人的思想活力和国际视野方面,也许没有什么能比咖啡馆的贡献更大。当时的咖啡馆更像自由交流的Salon,由于信息渠道比较分散都愿意去分享,当今网络时代,可能更愿意互相点赞而不敢和人随意在咖啡馆交谈,即使是极力促成文化交流的membershipprogram里,大家也还是较为矜持的。茨威格回忆到当时每天坐在咖啡馆几小时参与讨论。有一段描写戳中了笑点,他说当大家在讨论尼采时,突然有个人带着做作的,高人一等的模样说“不过,关于自我主义的理念,克尔凯郭尔还是在他之上”,这句话会引起大家的不安,谁是克尔凯郭尔?怎么这个人知道我还没听说过呢。第二天便会冲向图书馆补知识。

(5)、在书展逛一圈下来,就能对人们在哪些书面前逗留久、哪些书无人问津有个大致的了解。前段时间风靡全球的以色列作家尤瓦尔?6?赫拉利新书《未来简史》以及前作《人类简史》是中信出版社在本届书展上热推的,引来不少读者驻足翻阅询问,一个看起来只有10岁的孩子指着《未来简史》问他的父亲:“《人类简史》也是他写的对不对?”除此之外,中信还大力宣传着Facebook首席运营官SherylSandberg的新书《另一种选择》。这似乎表现出了同网络上知识热点的高度重合性:人们关于科技、未来的高度好奇和求知欲,以及对于自我提升的愿望。

(6)、本书是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传记名作,收入茨威格的历史特写14篇,向我们展现了14个决定世界历史的瞬间:千年帝国拜占庭的陷落、巴尔沃亚眺望水天一色的太平洋、亨德尔奇迹的精神复活、老年歌德热恋的悲歌、滑铁卢决定胜负的一分钟、《马赛曲》神佑般的创作、南极探险的磨难、西塞罗的振臂一呼,以及威尔逊的梦想与失败。当强烈的个人意志与历史宿命碰撞之际,火花闪烁,那样的时刻从此照耀着人类文明的天空。

(7)、对这本书情有独钟的另一个原因是本科读历史专业时,除了冷战,学习最多的就是一战二战。两场奠定当今世界格局的战争,从茨威格笔下也可看出,今日世界的模样在那时已成雏形。现代意义上“国家”的出现,边界的划分,民族与种族概念的深化,各国之间彼此不信任感的增加,仿佛潘多拉的魔盒被打开后就再也无法关上。茨威格是生长于奥地利的犹太人,他的视角更加值得关注,二战研究中少不了对犹太民族的研究。当年上课印象最深的就是一门德国教授讲授的犹太大屠杀史,他镇定地布置文献作业,不带丝毫感情地研读为何犹太人没能组织起有效的反抗,一个国家的兴亡一个种族的几近灭绝只是冰冷的分析数据,仿佛是面无表情在解刨人体器官。这种冷静与我诗性的情感是极其矛盾的,不过也一直感谢历史学帮助我理性看待变化,弱化掉过于丰富的个体情绪。

(8)、你知道你为什么连泡面都泡不开吗,因为你那壶不开提那壶。

(9)、失败是成功之母,但你失败次数多了,妈妈也不要你这个孩子了。

(10)、   描述了他与一些世界闻名的诗人、作家、雕塑家、音乐家交往的情景,批露了世界文化名人鲜为人知的生活轶事,同时穿插了作者各种细腻的心迹。茨威格从出生的城市维也纳和自己的犹太家庭写起,一直写到1939年9月已满60岁的时候,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认为,这是“我们这些六十岁人的时代彻底结束”。

(11)、   从《昨日的世界》前面部分可以看的出来,茨威格是十分感谢和想念那段时光的,开阔了眼界,认识了名人。

(12)、人们宁愿去关心一个蹩脚电影演员的吃喝拉撒和鸡毛蒜皮,而不愿了解一个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

(13)、茨威格在1941年写出以下这段话,2021年的我读来觉得这段话完美总结了今天世界的痛点。

(14)、而我们今天六十岁的这一代人和比我们略微年长一些的一代人,什么事情没有见过什么事情没有遭受过什么事情没有经历过凡是能想象得出的一切灾难,我们都从头至尾一一饱尝过(而且还没有尝尽)。

(15)、链接:https://pan.baidu.com/s/1CbbXuywJqr4pECy-metQcg提取码:2f36 书名:人类群星闪耀时(经典译林)

(16)、曾当过罗丹的秘书并写过《罗丹论》的奥地利诗人里尔克曾写过这样的话:“人们总有一天会认识到,是什么把这位伟大的艺术家造就得如此伟大:他是一位完全倾其全力,投入他的雕刻工具的低微而硬固的存在之中而毫无其他向往的劳动者。”“他那难以名状的精神集中处处都对他有好处。”(《奥古斯特·罗丹》,见于《里尔克散文选》)茨威格在这里要说明的也是这个道理,但说得更亲切。

(17)、在和世纪文景副总经理王玲闲聊的过程中,她指出了一个也令我十分困惑的问题:为什么明明觉得自己周围已经很少有人读书了,可是出版方的图书销量其实却并没有太大减少?现在想来,这种观念本身可能就是一种“幸存者偏差”,书籍和知识的拥趸从来就没有减少,学者和书商固然是忠实的阅读人,但在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中也都不乏爱好者。在美国记者和作家盖伊?6?特立斯的作品《被仰望的和被遗忘的》及《王国与权力》前,一名女士认真地向她的同伴介绍两书:“看了这本(《被仰望的与被遗忘的》),就知道之前在朋友圈很火的《在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是怎么写出来的了。这本关于《纽约时报》的是这位作家的成名作。不过就他的语言风格而言,我建议你去读原著会更好。”王玲说,《被仰望的与被遗忘的》是他们在今年3月推出的,但不到半年时间内已经加印了两次。此外他们还大推获得今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奖的科尔森?6?怀特黑德小说《地下铁道》,由于奖杯光环,也在其今年的热销榜单中。

(18)、“今天的国界线,因为大家彼此之间病态的不信任,已经被海关、警察、哨所变成了一道铁丝网,而那时的国界线无非是一条象征性的界线,谁都可以不假思索地越过,就如同格林尼治的子午线一样。直到世界大战以后,国家社会主义开始了对世界的搅扰。作为第一个看得见的现象,也是我们这个世纪的精神瘟疫,那便是对外来者恐惧症:对外国的憎恨,或者至少是对外国人的恐惧。人们到处都在防范外国人,到处都在抵制外国人。所有那些从前只会加在罪犯身上的羞辱手段,现在的普通旅行者在旅行之前和旅行期间都必须领受。人们得允许自己被拍照,左面、右面、正面,头发必须剪短,好让耳朵能露出来,必须留下指纹,一开始只是拇指指纹,后来则是全部十个指头的指纹,此外还要出示各种证明:健康证明、防疫注射证明、无犯罪记录证明、推荐信,还要能够拿出邀请信以及亲属的地址,要出示道德上和财务上的保证,要填写一式三份、四份的表格,如果这一大堆材料中缺少一份,那就没戏了。“ 

(19)、我满心的高兴。但第二天凡拉爱朗把我介绍给那位雕刻大师之后,我一个字也说不出来。他们两位老朋友谈天说地,我觉得自己好像是一个不必要的旁听者。

(20)、茨威格喜欢结交各国文化名人,并从一些文化大师那里获得了友谊和教益。这篇文章回忆了他在年轻时与自己所景仰的雕塑大师罗丹的会面,罗丹全心全意专注雕塑创作的情景,使他领悟到成功的秘诀。文章道理简单,语言平实,先后有序,首尾呼应,而又颇有波澜。前两段已经表明这位艺术大师给了茨威格一个极大的教训,对他以后的写作意义重大,但却没有直接描写进入雕刻室那动人的一幕,而是先对会见的缘由和作为“不必要的旁听者”的第一次会面进行了一番交代。茨威格不仅想突出大师的工作态度,同时也想对罗丹的形象进行多侧面的刻画。

(1)、你左看像白痴,右看像傻子,上看像头猪,下看像头驴。

(2)、   茨威格的书写不仅仅是记录与挽歌,更是一种警醒,他为后来的人们复现了一座空中花园如何在战乱之中沦为废墟,还原了鼎盛的精神文明如何在政治强权中扭曲变形。

(3)、好了,茨威格眼中一战前的奥地利终于简单梳理完了。我歇一会儿,敬请期待下一篇一战的来临。

(4)、在茨威格的早年,欧洲革命运动已经过去,社会进入一个稳定和平时代,政治上代议制民主政府纷纷建立,进入20世纪,男子普选权也实现了,一些国家的女性选举权也实现了。到了一战结束,欧洲的帝国崩溃了,帝国时代结束,德国、奥地利、意大利等等国家都像英国、法国那样建立了民主政府,公民自由、现代政治制度在欧洲大大扩展了。

(5)、意大利作家、符号学家翁贝托?6?艾柯曾在其演讲《书的未来》中指出,“电脑通讯跑在你前面,书却会与你一同上路,而且步伐一致。??事实上,尽管新技术设备层出不穷,但旧东西并未因此全然消亡,汽车跑得比自行车快,但并没有让自行车销声匿迹。而在文化史上,也从来没有一物简单地杀死另一物这样的事例,当然,新发明总让旧的发生深刻的改变。”

(6)、稻读文学群在城展馆的城市书吧举行了“我们读茨威格”的线下活动。

(7)、作品讲述的是一个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绝望的爱慕之情。小说以一名女子最痛苦的经历,写出了爱的深沉与奉献。

(8)、以往,充其量是这一代人经历了革命,下一代人遇到了暴乱,第三代人碰到了战争,第四代人尝到了饥谨,第五代人遭到了国家经济的崩溃—况且,总有一些幸运的国家,幸运的几代人,根本什么都没有碰上。

(9)、那时的奥地利无疑也是文学和艺术的鎏金时代,几乎没有哪座欧洲城市像维也纳那样激情饱满地热衷于文化生活,大概由于它的地理位置导致没有什么政治野心,和邻国德国完全相反。“活着以及让人活着”是最著名的维也纳基本准则。这也遭到邻国德国的恼怒和鄙视。认为维也纳人既不“能干”也不保持严整的秩序。当今社会谈到lifestyle依然总有两种声音,一种认为要不断奋斗赶超他人,一种是好好享受生活。我个人认为后者是比较健康的模式,因为一旦追求奋斗,就必然会有竞争有比较,因而产生偏见和矛盾。“活着以及让人活着”是一种维护和谐的完美心态。当然在囚徒困境中,一旦享受生活的人被社会达尔文主义者盯上,就如羊遇到狼不得善终。1941年茨威格回忆一战前的社会时说“那时人们不会像今天这样把容忍蔑视为软弱和无能,而是将其盛赞为一种伦理力量。“在2021年看到觉得这句话用在今天也是极好的总结。今天的人们常常把容忍和大度看作愚昧,却因一些愚蠢的胜利而感到聪明。

(10)、虹影还是诗人?当然!不信,就来看看她的最新诗集《像风一样活》中的诗作

(11)、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茨威格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昨日的世界》。

(12)、——————————但是每个阴影说到底也是光明之子,只有经历过光明和黑暗,战争与和平,兴盛与衰败的人,才算真正生活过了。

(13)、   在茨威格写《昨日的世界》时,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出于绝望,我正在写我一生的历史。”

(14)、1942年,完成自传《昨天的世界》;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绿蒂·阿尔特曼(33岁)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

(15)、退了将近一千年的同一时代里,也看到了同样的人类由于在技术和智力方面取得的未曾预料到的成就而使自己大大进步,一跃超越了以往几百万年所取得的业绩,且看:用飞机征服了太空,地面上的话可以在同一秒钟之内传遍全球,从而克服了世界的空间距离;原子的裂变战胜了最险恶的潜伏疾病,这些昨天还不可能的事情,如今几乎每天都在重演。

(16)、1922年1月,经历了第一次战争的茨威格,追忆昨日的种种问题,反思自己的创作,开始了最为重要的十年创作期。《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正是他思想转折期的代表作。《心灵的焦灼》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在1938年在国外时发表的长篇小说,也是他生前面世的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

(17)、不过,我们这一代人已完全学会了一种妙法:对失掉的一切从不缅怀。也许,文献和细节的欠缺恰恰是我的这本书的得益之处吧。因为在我看来,我们的记忆力不是把纯粹偶然的这一件事记住和把纯粹偶然的另一件事忘掉的一种机制,而是知道整理和睿断舍弃的一种能力。

(18)、对文学的狂热成为茨威格对体育的无动于衷的一个很好的借口,他把不再去滑冰,在十八岁时仍不会游泳,不会骑自行车,不会开车,在1941年写这本书时他还称分不清棒球与美式足球之间的区别,这一切都归结于对文学的热爱。同时还不知道哪里找来一个伊朗国王的小故事,说某次有人想动员他去看赛马,他说“为什么呢?我本来就知道,一匹马比另一匹马跑得快。哪个更快,对我来说无所谓。”读起来令人忍俊不禁。对体育我从小也抱有同样态度,并也将体育的弱势归结为对文学的热爱。篮球由于喜欢看《灌篮高手》略练过一点,但对足球真的完全不能理解,可能是因为没有好好看过《足球小子》。感觉足球就是一群人盯着一个小球抢来抢去为了最终一射,还有个浅薄的看法,感觉男性普遍对把球状物投到某个洞里有着令我无法理解的热爱,似乎像是某种隐喻。总之,在缺乏对体育运动这一人类重要活动的理解和追求上,茨威格给自己找了很多借口,也顺带帮我们这种文学爱好者找了借口。他甚至说”一个人肌肉训练上错过的机会,还可以在后来的岁月中补上,而精神上的提升,内在灵魂上的捕捉力量,只能在那些决定性的年月里成形-一个早早地学会让自己灵魂充分扩展的人,以后才能讲整个世界收入灵魂当中。“不禁要感叹文人的自夸能力。不仅为自己不要运动找到了很好的借口,还要夸一下自己比热爱运动的人更有机会将世界收入灵魂中,要为他点一个大大的赞。我想说肌肉训练也要趁早,精神上即使再老提升也不晚。

(19)、茨威格在书里描述了一战后欧洲的繁荣和生活的惬意,他列举了奥地利的音乐歌剧院,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更加大众化,人们不仅生活富足,而且有了闲暇时光。人们充分利用时光,热爱知识,思想更加开阔。人们无忧无虑,不用担心革命突然爆发,不用担心外国的入侵,也不担心帝国时代的压抑。自由的人们,有了更多的可能发明创造,经济愈发繁荣,社交也更轻松,似乎人类社会就这样一直美好下去。我想茨威格怀念起来,也是微笑挂在嘴角的。

(20)、我们每个人又都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就像几百年前尚未发明轮船、火车、飞机和邮电时一样。所以,关于我自己过去的一切,仅仅是凭我自己脑子里的记忆。至于记忆之外的其他一切,眼下无法找到,或者说已经失掉。

(1)、然后,他目睹了原本生活舒适的人们如何被抄家,被遣散,被迫流亡,最终他也走上了逃亡之路。民主自由给了纳粹这样的暴徒以合法行动的途径,而却捆住了善良的人们。他们发动暴动的时候,自由的人们不当回事;他们用宣传洗脑的时候,自由的人们表示同情;他们开始打砸抢的时候,自由的人们仍然认为社会亏待了他们,情有可原。最终,希特勒以选举的方式登上元首宝座,利用自由民主的规则颠覆了自由民主。这种绥靖主义的惨痛教训,今天对西方世界来说,仍然要保持警惕。所以,西方有保守主义,所谓保守不是顽固不化,而是要保护守望住那些曾经的和现有的自由。

(2)、   他一生的青云直上和式微衰落、富裕繁华和颠沛流离构成了无比激烈的反差。

(3)、为什么自古红颜多薄命,因为没人会在意丑的人能够活多久。

(4)、——————————你没有认出我来,当时没有认出我,也从来没有认出过我。

(5)、年轻时候的茨威格经常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饮酒作诗,一同为文学举杯庆贺。然而茨威格潇洒自由的生活被随之而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给粉碎了。

(6)、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东西著《篡改的命》:被顶替的人生,寻找灵魂的出口

(7)、本书显示了茨威格杰出和独特的艺术才华,它是我国目前唯一的中译本。

(8)、有人说,这是一本悲观的书,但我没觉得。我认为,他带着客观公正的眼光和充满谦虚与自尊的态度以及对祖国和欧洲深沉的爱完成全书。甚至,因为其中三处狡黠的叙述,我大笑了三次。所以,他有一颗钻石般的心,是不折不扣的大家,值得铭记与流传。

(9)、   工业革命带来的蓬勃发展,使得欧洲呈现出了黄金时代,音乐之都,人才辈出,文化底蕴如此丰厚的维也纳,在这样的环境下茨威格孕育了独特的个人魅力,十几岁发表诗歌、文章,大学攻读文学和哲学。

(10)、这身体魁梧、肩膀宽阔、一脸灰白胡子的老头子,往后退了一步,侧着头细加端详。“是的,我想没有什么毛病了。”

(11)、我觉悟遗忘一切其他事物而集中意志以求完美的热忱,就是我过去所缺乏的。除了工作,好像自己都不存在,这是成功的秘诀。我现在知道舍此以外,别无神妙的方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