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甥打灯笼类似的歇后语精选85句


外甥打灯笼一样的歇后语

1、外甥打灯笼子歇后语

(1)、通过了解,我们可以发现歇后语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不会因为我们没有经常学就被束之高阁。

(2)、据说,那王二麻子去作客。论资格和辈分,他不应该坐在“上岗子”上。可是,他少了些自知之明,偏偏坐在了上席。主家就请他到另一个位置入座。他却说:“就这!蛮好!蛮好!”

(3)、这肯定是故事。这,也就成了个典故。这就成了我们那个小镇“打摸”不懂礼仪、不知规矩、甚至是不识好歹人的一个笑话。

(4)、古代人不分家,舅舅和外公外婆是一家的,外公外婆年老,走路不便,便由舅舅提着灯笼送到外甥家。而“照旧(舅)”的歇后语就是后人为了表达“按照以前的办法”,取“舅”的谐音创造的。

(5)、而且它在古时被人们用来骂人,其实也是符合中国人含蓄的特征,即凡事不用说的太明白,否则让自己落了下乘,而一般的人又都懂歇后语后半句是什么,所以点到为止就知道自己究竟哪里不对。

(6)、此后二姓订盟:张X二姓永不冲突、斗殴。“青林打架,这回不是那回啦”的歇后语由此产生,流传至今。

(7)、歇后语在结构上是“比喻——说明”式的俏皮话。使用的人往往只说出比喻部分,后面的解释部分则让对方自己领悟。歇后语可以分成两种类型,还有一种是谐音类的,例如:

(8)、仔细揣摩,一个人躺在棺材里了,还要伸手要这要那的,可不就是死了都还在要钱。

(9)、假如一家女孩子今年刚出嫁,那么今年娘家要给婆家送至少3对也就是6个灯笼,还要不同品种。

(10)、比如“芝麻地里撒黄豆”,一般的人基本上是懂得芝麻地和黄豆这两个物象的,但是如何根据基本逻辑推理出后半截的谜底,就很考验人了。

(11)、说是灯笼会,实际上卖什么的都有,尤其是卖麻花的最多,因为蓝田一带送灯笼的同时还讲究要送麻花。除此之外,还有其他食品和小吃,当然也有买玩具的。

(12)、外甥打灯笼----丢大人了:外甥打灯笼自己是找人,找谁呢?当然是找大了了。所以就是大人丢了。另外一个意思就是:某人办了不好意思的人,丢人了。

(13)、寡妇梦见球——尽想好事勒 注:指白曰做梦,不可能实现。

(14)、在蓝田甚至整个关中地区有句歇后语:“外甥打灯笼——照舅(着旧),过年了,舅舅要给外甥买一个新灯笼。无论是多穷的人家,年礼可以没有,但外甥的灯没有是不行的,这叫娘家人给闺女“抬点儿”,婆家也会怪这个理儿。

(15)、比如,有人说“水仙不开花”,一些没有见过水仙花的,或者单纯见过,但不知道其本来的的生长特征的,基本上是答不出来下半部分的。

(16)、五月天喝凉茶——美透了(比喻十分漂亮。或非常满意)

(17)、要是向前推四五十年,只要你一说“出门戴口罩”,别人会怎么理解并应答?

(18)、爱人的老家在陕西咸阳,位于八百里秦川腹地,是一片沧桑古老、有着深厚历史沉淀的土地,有很多淳朴的传统风俗和民俗文化都是从这里发源的且保留至今。比如,每到过年,当舅舅的就要给自己的外甥、外甥女送灯笼,一直到他们满灯(第一个本命年即虚十三岁)。

(19)、1970年代初,我们开始读到一些书了。

(20)、歇后语,这几十年里好像已经被人遗忘了。

2、外甥打灯笼类似的歇后语

(1)、丰县家乡的几条歇后语,即使《歇后语大全》你也找不到,只有我们这个方圆几十里的小圈子里口耳相传,且久传不衰,今天整理出来和大家共享。

(2)、在家乡,春节期间,正月初二是“回娘家”,初五以后称为“送灯”。前者好理解,后者的意思是。

(3)、那个时候,最喜欢抄录的,竟就是歇后语。

(4)、歇后语的前半部分是“引子”,起一种谜面作用,而后半部分是谜底。说白了,就是让人们根据前半部分的内容猜测后半部分的内容。

(5)、八月的核桃——满人(仁),八月正是核桃成熟的季节,核桃个个饱满;

(6)、如此看来,歇后语文化的可不仅仅是人们用来骂人,其实它还带有基本的教化之义,让人们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行为和言语。

(7)、墓子道劈柴——鬼炸勒 注:墓子道指坟墓中所建的用来抬放棺材的通道。

(8)、农村的拜年习俗是“小看大”,也就是小辈给长辈、老人拜年。不过,初五以后、正月十五之前,则是老辈到小辈家去送灯笼大部分是舅舅家给外甥送灯,一般外甥长到十二周岁,舅舅家送最后一次,叫“完灯”有的人给自己认个干亲,比如“干儿子”,每年春节也要像舅舅家一样给干儿子送灯。

(9)、不说别的,就算是很多专门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或者本身就为中国人,都很难将中国文化学完。

(10)、转眼又是农历新年了,春日里的好光景,需要喜庆的气息来衬托。比如,大红的春联,像飞在小姑娘脸上的胭脂;再比如,大红灯笼打起来,旧时记忆里,满村子转悠,呼朋引伴的孩童,直至今日,我似乎仍能听到他们的欢呼声。

(11)、进入庚子鼠年,“出门戴口罩”,可能是最热话语。

(12)、打着灯笼偷驴————明人不做暗事;明人做暗事

(13)、因为有买灯、送灯的需求,每年的正月初上会的人大部分以购买灯笼为主,自然而然就有了灯笼市场,也就有了灯笼会的说法。

(14)、歇后语在民间流传是很广的,目不识丁的村夫野叟也能说出几条来:“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外甥打灯笼——照旧(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等等。

(15)、引证:老舍《女店员》第一幕:“你要是因为考不上高中,骑马找马,先找点事混混再说,可别怪我照旧不搭理你!”

(16)、即便是除了这些之外,更多人提到的也是譬如刺绣、书法、绘画等这些易登大雅之堂的文化。可以说,很多时候,这些文化已经成为代表我们中华文化的文化符号。

(17)、当然,也有其他版本传说,但歇后语“命摊安庄,不能上宋楼”是不会变的。

(18)、按关中风俗,正月初一到初五为外甥给舅舅拜年的时间,正月初五到十五是舅舅给外甥送灯笼的时间。以往,舅舅给每个外甥要送一个灯笼、一把蜡,每逢正月12岁以下的孩子要打上娘舅送的灯笼,以示来年心明眼亮,茁壮成长。而灯笼上一般都会印有“长命百岁”等祝福的话语。

(19)、水仙花长得十分像蒜,而蒜有不开花,所以水仙不开花,难免就有装蒜嫌疑。因此“水仙不开花——装蒜”,按照其生活习性,进行逻辑推理,就能知道其后半句是什么。

(20)、蓝田县许庙镇每逢阴历四七十逢集。许庙镇也好许庙村也罢,在过去更多的人称呼许家庙。其实现在更多的人知道玉山镇的人比较多。尤其是外地人。

3、外甥打灯笼一样的歇后语有哪些

(1)、原因无他,很多人或许能学到“博”,但要学到“精深”的程度却很难。

(2)、当时,由于自然、战争、医疗等因素,不少小孩会夭折,人们最基本的愿望是五谷丰登、人丁兴旺,送灯取“灯”的谐音“丁”,祝愿“人丁兴旺”。那时,女儿出嫁后,第一年的正月,如果女儿未生育,娘家人要送灯笼给女儿家,希望女儿能多子多孙。女儿生了孩子后,娘舅要一直给孩子送灯到12周岁,因为在古代12岁算已长成成年人,不易夭折。舅舅给外甥一般送莲花灯、麒麟灯、石榴灯、长命富贵灯,都表达了“人丁兴旺”的祝愿。而且灯笼要在元宵节烧掉,意味着红红火火,而且来年还要送新的,所以不能留旧的。随着灯技的发展,制作灯笼的材料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的灯笼用的是塑料、电子灯,灯笼都不烧掉,来年舅舅只送一副电池就好了。

(3)、那些年,那些日子。我们抄录了多少的歇后语。

(4)、外甥打灯笼——照“舅”,指的是做事做人和之前一样,没有任何改变。不过这句歇后语,在生活中有生动真实的诠释。

(5)、然而,结合农民在芝麻地里种黄豆的经历来看,这句话的谜底又很好猜,那就是“杂种”。

(6)、搭起戏台卖螃蟹一货色不多, 架势大(比喻表面.上气势汹汹,而内里却空虚怯弱)

(7)、在我们那个小镇,就有不少只属于我们那个地方的歇后语。

(8)、许家庙地理位置适中,地处玉山北麓,河水之畔,上横岭,进东山,去渭南,到商洛,必须经过许家庙。周围各地人都到这里赶庙会,于是,清朝咸丰三年,干脆把集市由玉山村迁移到许家庙,每逢十为集市日。

(9)、打死老鼠喂猫一 恼一个,好一个(比喻得罪了一个,交了一个。)

(10)、灯笼的品种很多,有四角八角、圆形的,有鱼灯、荷花灯,有内壁上画着人物花草的彩灯。天一黑不用人打招呼,孩子们就自动组合成一队,越走人越多,打着灯围胡同转,一边转一边唱:“打灯笼玩儿,抱小孩儿,金鱼拐子大花篮儿……”孩子们玩得有滋有味,也招来大人围看,边看边夸口谁家的灯笼好。

(11)、于是他拿起铁铣埋在地里。而且眼往前瞅着,嘴里嘟哝着俨对刘楼。他吃过饭来到地里,一切拾掇好,去拿铁铣,却怎么也找不着了。有人问他找什么,他说:找铁铣。你埋哪里的?“俨对刘楼埋的”。

(12)、解释分析:这是一句逻辑推理型歇后语,来源于北方农村有个传统民俗,每年正月当舅舅的要给外甥送一个灯笼,从出生后一直送到外甥的第一个本命年结束,也就是十二生肖完成一个循环,以此表达长辈的美好祝福。所以就有了一句歇后语: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13)、老老三商议将安庄让与老大,这样老大居三个庄子中间,兄弟有事好互相照应。老大想弟弟年轻,处事经验,处理事情能力不如自己,坚持要最差的宋楼的地。兄弟仨争执不下,其父说,你们不要争了,抓个阄吧。

(14)、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汉文明源远流长。

(15)、当然,少被提及的原因不是因为它们有多下里巴人,而是因为太常见了,所以显得不是那么另类,自然也不是那么值得学习了,这类文化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歇后语。

(16)、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17)、外甥打灯笼的下一句歇后语是照(舅)旧。取自谐音。舅”和“旧”同音,“旧”是它的要表达意思,说明事情还和原来一样,没有变化。歇后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18)、马季、唐杰忠的相声《友谊颂》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9)、五尺深的浑水坑子——看不透(比喻摸不透人的思想)

(20)、大荔万象城市广场秉承让大荔百姓“买的更好,花的更少”的初衷,可满足家庭的一站式消费

4、外甥打灯笼歇后词语

(1)、打灯笼走亲戚一明去明来(比喻事情公开进行)

(2)、地里已经种了芝麻,现在再把黄豆撒进去,就是将芝麻和黄豆混合起来,仔细想来,可不就是两种作物杂混合在一起种吗?

(3)、过年送灯笼、挂灯笼、打灯笼是一种习俗,更是一种文化。送灯笼,谁给谁送,送什么样的灯笼,什么时候送都有讲究。比如女儿结婚第一年的正月十五前,娘家的父母就一定要给女儿送两个大灯笼,蓝田人叫“追灯”。

(4)、不过,即便是少,我们在生活中又会不自觉地经常用它,比如歇后语。

(5)、这个歇后语的出处,跟一个历史上著名皇帝的一段趣事相关。这个皇帝就是明朝的开国帝王、明太祖朱元璋。

(6)、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7)、外甥打灯笼起始于元代末年,由朱元璋与外甥的一个故事引起。外甥打灯笼----照旧(照舅):按照歇后话的原则,就是每个字都有本身的意义。有外甥则有舅。打灯笼有“照”的意义,而不仅仅是“找”的意思。同音过来,照旧就是照样还是原来那样,没有变化。

(8)、打灯笼串亲戚————明来明去;明来的;来明的

(9)、不要小看歇后语只是小小的前后一句话,其隐藏的智慧可不是简单的一句话能概括的。

(10)、许庙村位于蓝田县东北的玉山镇,距县城37公里,为玉山镇政府所在地。村子有一个别称叫许家庙,远近闻名,附近乡镇像普化,马楼,九间房,玉山,厚镇甚至灞源,张家坪人对外都把自己看成许庙人。如果你在外地,问道这些地方的人,他们总会说,额是许庙人。

(11)、现在这个风俗,在陕西一些地方还保留着,不过,现在的灯笼用的是塑料、电子灯,灯笼也不用烧掉,到新的一年,舅舅只要送一副电池就行了。本来应该是外公外婆给外孙送灯,外公外婆年纪大了,走路不方便,就由舅舅提着灯笼送到外甥家。“照旧(舅)”这句歇后语就是这么来的。

(12)、第二种: 外甥打灯笼----丢大人了:外甥打灯笼自己是找人,找谁呢?当然是找大了了。所以就是大人丢了。另外一个意思就是:某人办了不好意思的人,丢人了。

(13)、当年,五十多年前,我们是像追星一样,追过这“歇后语”的啊。

(14)、外甥打灯笼----照旧(照舅):按照歇后话的原则,就是每个字都有本身的意义。有外甥则有舅。打灯笼有“照”的意义,而不仅仅是“找”的意思。同音过来,照旧就是照样还是原来那样,没有变化。

(15)、这类骂人的歇后语很多,而且大多数都跟生活中的一些场景或者事物有密切关系,所以听的人一下子就能明白其中的真正意思。

(16)、清末民初,许家庙归蓝田县玉山乡留庆里。建国前,许家庙归玉山乡管辖。新中国成立后,许家庙归玉山区许庙乡。1984年4月建立玉山镇,许庙村归玉山镇管辖至今。

(17)、接着,在大广播喇叭里也能听到很严肃的歇后语了。

(18)、“外甥打灯笼——归舅(旧)!”外甥,打着灯笼,不就是给舅舅照明?不就是“照舅”?

(19)、第一种: 外甥打灯笼----照旧(照舅):按照歇后话的原则,就是每个字都有本身的意义。有外甥则有舅。打灯笼有“照”的意义,而不仅仅是“找”的意思。同音过来,照旧就是照样还是原来那样,没有变化;

(20)、由此可见,歇后语其实跟过去的人们时常用的一些对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即使用的场地很多,作用也很多。

5、外甥打灯笼填歇后语

(1)、旧时的乡村,很多地方都没有通电,在各家各户清一色煤油灯的光亮里,朴实的乡下人生活、生育、生生不息,连根蜡烛也舍不得点。除非到了除夕,条几上的两根大红蜡烛才会亮起来,把先辈们的灵位摆上去,一拜再拜,这些烛火,似乎可以照亮灵魂回家的路。

(2)、老三假装不乐意,嘟嘟囔囔。老大说,不行再抓一次。父亲又写三个纸阄,团好,放在手心,说:老三你有意见,这次你先抓。老三抓后解开看后将阄放入口中,不吱声了,老二也和老三一样解开将阄放入口中,无有言语。

(3)、除了这句歇后语之外,还有一句很经典的骂人歇后语,比如“猪八戒照镜子”,后面的谜底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了,就是“里外不是人”。

(4)、张老十自幼爱玩刀弄棒,成年后身材魁梧,且拜武林高手为师。武状元开考,自认为头名状元非己莫属,在考场百般卖弄,遭同考者嫉妒,栽赃其为“响马”,主考官闻说张老十为响马,便欲将其拿下送往官府,张老十听说,便打马逃出考场,后到河南某山落草为寇,曾劫取皇纲,成为皇上要犯,此为后话。

(5)、歇后语是将一句话分成两部分来表达某个含义。前一部分是隐喻或比喻,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一部分是“俏皮话”,也可以看成是汉语的文字游戏。最初的歇后语与现在我们看到的歇后语的表现形式并不相同,是对当时通用的成语、成句的省略。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称之为“藏词”。